移长广郡理中郎城。隋开皇三年改为牟州,大业三年为郡,废州。唐武德四年又置州。后因文登县人不从贼党,遂于县理置登州。贞观元年,牟州及牟平县、登州俱废。麟德二年,析文登县地于东牟故城置牟平县。如意元年,又于牟平县置登州,领文登、牟平、黄三县。神龙三年,自牟平徙登州于蓬莱镇南一里,析黄县置蓬莱县于州理,即今登州所理也。天宝元年,为东牟郡,干元元年,复为登州。
元领县四:
蓬莱、文登、黄县、牟平。
州境:
东西四百九十五里,南北一百六十三里。
四至八到:
西南至东京一千九百五十里;西南至西京二千三百七十里;西南至长安三千里;东至文登县界大海四百九十里;南至莱州昌阳县二百一十里;西至大海四里,当中国往新罗、渤海大路;北至大海三里;东南至海州四百六十里;西南至莱州四百里;正北微东至海北岸都里镇五百三十里。
户:唐开元户,二万二百九十八;皇朝户,主一万五千四百五十六,客一万一千四百五十八。风俗:
同青州。
人物:淳于髠,黄县人。刘龙,东莱牟平人,迁会稽太守,有善政。太史慈,黄县人,北海相,孔融敬之。
土产:文蛤、牛黄、以上旧贡。水葱、音聪。席、今贡。纱布。
蓬莱县:依旧五乡。本汉黄县地,属东莱郡。昔汉武帝于此望海中蓬莱山,因筑城,以为名,在黄县东北五十里。唐贞观八年,于此置蓬莱镇。神龙三年,析黄县置蓬莱县,在镇南一里,即今登州所理是也。
羽山,在县南十五里。《尚书》云:“殛鲧于羽山。”孔安国注云:“其山在东齐海中,即此也。”九目山,在县东南七十里。按晏谟《齐记》云:“山有九窍 ,因名九目。”沙门岛,在县北海中五十里。之罘水,在县南十五里,源出羽山,与石门水合流入海。鲧城,在县南六十里。古老相传云是魏将田预领兵御吴将周贺筑之,盖近殛鲧之地,因名。乌湖戍,在县北海中二百六十里,置乌湖岛上。唐贞观二十年,为伐东夷,当要路,遂置为镇,至永徽元年,废。大谢戍,在县北海中三十里,周回百二十步,亦唐太宗征高丽时,与乌湖戍同时置。咸泉池,其泉咸,百姓取之为盐。牟平故城,汉为县,理于此,在县东南九十里故城是也。高齐天保七年,移于今黄县东七十三里马岭山南置,隋废,唐武德三年又置,贞观元年又废。
文登县:东南二百八十里,旧十二乡,今五乡,本汉牟平县地,按汉牟平县在今黄县东一百三十里,牟平故城是也。本属东莱郡。自汉迄魏 ,皆为牟平县地。高齐后主天统四年,分牟平置文登县,属长广郡,取县界文登山为名。隋开皇三年,废长广郡,文登属莱州。唐武德四年,于此置登州,领文登、观阳二县。六年,以观阳属牟州,又置清阳、廓定二县,属登州。贞观元年,废登州,又废清阳、廓定二县入文登县。神龙三年,徙登州于蓬莱镇,文登县又隶焉。
之罘山,在县西北百九十里。《史记》:“始皇二十九年,登之罘,刊石纪功。三十七年,又自琅邪使徐福采药。福言尝苦大鱼为患,于是连舟下海,登之罘山,射巨鱼,还自平原。”《郊祀志》云:“齐有八祠,之罘山为阳主。武帝太始三年,幸琅邪,礼日成山,登之罘山,称万岁。”《子虚赋》云“射乎之罘”是也。其山在海中,山东南海水中有垒石。俗传云武帝造桥,有两石铭仍在。山高九里,周回五十里。召石山,在县东八十五里。《三齐略记》云:“始皇造石桥渡海观日出处,有神人召石,下城阳一十三山石,遣东下,岌岌相随如行状,石去不驶,神人鞭之,皆见血。今验召石山之色,其下石色尽赤焉。铁官山,在县西百四十里。按此山去牟平县百里,铜铁之处犹存。汉置铁官。石桥海神,在县南六十里,县北百里,县东百八十里,三面俱至于海。县东北海中,有秦始皇石桥。伏琛《齐记》:“始皇造桥欲渡海观日出处,海神为之驱石竖柱。始皇感其惠,通敬于神,求与相见。神曰:‘我丑,莫图我形,当与帝会。’始皇从石桥入海四十里,与神相见,帝左右有巧者,潜以足画神形。神怒,曰:‘帝负约,可速去。’始皇转马,马之前脚犹立,后脚随崩,仅得登岸。”今验成山东入海道,可广二十步,时有竖石往往相望,似桥柱状。海中又有石桥柱二所,乍出乍入。俗云:“汉武帝所作也。”东牟故城,在县西北十里。汉东牟县地,属东莱郡。有铁官、盐官。高后六年,封齐悼惠王子兴居为侯,至宋省。通路:西北自黄县界,更经乌趣、石阜二山之间,又东经县理,东达于海。海东诸国朝贡,必由此道 。文登山,在县东二里。古老相传:“秦始皇东巡,召集文人登此山,论功颂德,因名。”鸺鹠山,在县东南二十里,此山常有鸺鹠栖止。石门山,在县东南八十里,山有二石耸立,高二丈,东西相去一丈,望之如门。五垒山,在县南五十里,其山南北成行,入海如垒焉。白鹿山,在县北四十里。唐神龙三年,白鹿复见,刺史毕元恺入进。鸡鸣岛,在县东北一百三十里。晏谟《齐记》云:“不夜城北有鸡鸣岛。”昌阳汤,在县西南四十里,周回十二步,南流入黑水。此县都有温汤七所。秦宫,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