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百八十里。古老相传云秦始皇所造,东、南两面临海,南有七井水。望海台,在县东北一百八十里,古老相传,始皇在成山,垒石造此台望海 。伏琛《齐记》云:“始皇欲渡海,立此石标之为记 。”成山,《史记》:“始皇二十八年,行郡县,上泰山,乃并渤海以东,过黄腄,穷成山。”《郊祀志》:“齐有八祠,成山为日主。”斥山,《尔雅》:“东北之美者,有斥山之文皮焉。”昌山,按宋《永初山川记》云:“昌阳县有昌水。”《郡国志》云:“昌阳县有巨神岛,有祠,能兴云雨。崔琰避黄巾贼于此山。”不夜城,即春秋时莱子所置邑。以日出于东,故以“不夜”为名。汉县,属东莱,在今县东北八十里,有不夜故城,有成山祠。莽曰“夙夜”,后汉省并。昌阳故城东北五十里有鸡鸣岛,即海也。育犂,汉立县,后汉省并,入牟平,盖在今郡东南一百二十里港水侧近。以地良沃,故以育犂名邑。腄:音锤,汉县,省并牟平。按《汉志》注云:“东莱腄县有之罘山祠,并丹水所出,东北入海是也。”盖在今县西七十里清阳水侧近,与海畔之罘山相对。海牛岛,《郡国志》云:“不夜城北有海牛岛,无角,紫色,足似龟。长丈余,尾若鲇音黏鱼,性捷疾,见人则飞赴水,皮堪弓鞬,脂可燃灯。”海驴岛,岛上多海驴,常以八九月守此岛上乳产,皮毛可长二分,其皮水不能润,可以御雨。时有获者,可贵。
黄县:西南五十三里,旧十七乡,今三乡,古莱子国都于此。汉县,属东莱郡。莽曰意母。故城在今县东南二十五里,故黄城是也。高齐天保七年,移于今理。唐武德四年,属牟州。神龙三年,置登州,黄县割属焉。按《汉书》云:“秦欲伐匈奴,运粮,使天下飞刍挽粟,起于黄、腄、琅邪负海之郡,转输北河,率三十锺而致一石。”黄即今黄县,腄即今文登县,汉并属东莱郡。北河,朔方以北。六斛四斗曰锺。计道路所费,凡用百九十二斛,乃致一石。
故黄城:在县东南二十五里,古莱子之国。《春秋传》云:“齐侯灭莱。”杜预注云:“今东莱,黄县是也。”大人故城 ,在县东北二十里。司马宣王伐辽东造此城。运粮船从此入今新罗、百济,往还常由于此。蓬莱镇,在县东北五十里。海渎祠,在县北二十四里大人城上。莱山:《封禅书》云:“莱山,在齐八祠为月主,一曰莱阴山。多仙圣所居。”九目山,连接县界。蹲狗山,在县西南二十里。山上有石如蹲狗。伏氏《记》云:“山极灵,刘宠微时途由此石,犬吠之,后为太尉。”大海,在县北三里,又县西至海四里,当中国往新罗、渤海大路由此。故徐乡城,汉县。成帝封胶东共王子炔音桂为侯,后汉省,其地即今邑界也,失其故城遗址。惤音贤汉县,在今县西南二十五里,有惤故城存。高齐天保七年,省入黄。中郎城,《郡国志》云:“石勒遣中郎将石同筑此城,以防海,故曰中郎城。”士乡城,《后汉书》云:“齐有士乡,越有君子里,谓此。”
牟平县:东二百里,旧十乡,今三乡,本汉县也,属东莱郡。有铁官、盐官。《王子侯表》云:“齐孝王子渫为牟平侯。”后汉属郡不改。晋属东莱国。在牟山之阳,其地夷坦,故曰牟平。高齐天保七年,自牟平故城移县于今黄县东北七十三里,改属长广郡。隋开皇三年,改长广郡为牟州,牟平仍属焉。大业二年,废牟州,属莱州。唐武德四年,又于中郎城置牟州,牟平属焉。贞观元年,州县俱废。麟德二年,析文登县于此重置牟平县,属登州。
卢山,在县东十八里,北与东牟县岘山相连。岘山上正北至海一百里,有望海台。岘山,在县东北二十里,与卢山相连,上有东牟侯祠。按晏谟《齐记》云:“卢山东北有东牟大岘山。”系马山,在县东四十里。古老相传:始皇游此山,揽草系马,至今山中草春生,并皆垂屈,若人系结之状,俗云系马础。大昆仑山,在县东南四十里。按《仙经》云:“姑余山,因麻姑曾于此山修道上升,有余址尚在,因以为名。”后代以姑余、昆仑声相类而俗名,又有小昆仑相连。两欹山,在县西南六十里,其山两峰欹侧相背为名。

莱州
莱州:东莱郡,今理掖县。《禹贡》青州之域。《禹贡》曰:“嵎夷既略,莱夷作牧。”注云:“嵎夷,地名。用功少曰略,莱夷,可放牧也,即莱子之国。”《左传》云:“齐人伐莱,莱人使正舆子赂夙沙卫以索马牛,皆百匹。齐师乃还,后齐复入莱,共公浮柔奔棠。晏弱围棠,灭之,迁莱子于郳,在国之东,故曰东莱。”按古莱子国在今黄县东南二十五里黄城是也。周之九州岛,又为幽州之境。《职方氏》:“幽州,其泽薮曰貕养。”按貕养泽在今昌阳县界。《史记》:“周武王封太公于营丘,莱侯闻之,遂与太公争营丘。”然则莱为殷时诸侯也。秦置三十六郡,为齐郡。汉高帝四年,韩信虏齐王广,分齐郡,因置东莱郡。领县十七,理掖县,属青州。后汉移理黄县。魏不改。晋武帝太康四年,徙辽东王蕤为东莱王,郡复理掖。宋时,郡改理曲城。后魏初,亦然。及皇兴四年,分青州置光州,取界内光水为名,领东莱郡,州与郡同理掖县。高齐及后周,不改。隋文帝罢郡,仍改光州为莱州。炀帝二年,罢州,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