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为毓秀峰、友爱峰,又左为览胜峰,皆承流之畔,拱挹学宫。山半有玄虚洞,窦子明辟谷所,醮坛、丹灶存焉。后有

避兵洞,下为承流府君祠。望云峰下龙井泉,神龙居之,有蜥蜴可以致雨,有兽焉曰天马。

《泾县志》《乾隆府志》同

大小幕山,在承流山东。《乾隆府志》作东西大幕山。晋、唐间用兵驻幕

于此。《泾县志》

徐家岭,在承流山西北。《乾隆府志》

东流山,初名嵩山,在县南五十里,约高数百丈,唐末有逸士隐此,号东流府君,自此号东

流山。《方舆纪胜》

蓝山,在县南五十里,南江北径安吴县。东晋太康元年分宛陵立县,南有落星山,山有悬水

五十余丈,下为深潭。《水经注》《方舆纪胜》误入南陵县下。山在县

西南六十里,周三十里,下有蓝山坑,俯瞰安吴渡。《大清一统志》

大蓝山,卓如列屏,俯瞰落星潭。三国时建安吴县于溪东。峰岩回曲,一望苍翠。李白经此

山麓,有故歌台。悬水成溪,流五里许曰活泼滩。沿滩而上,高矗数百仞,境渐幽深,其东

南支冈曰嵩岭,曰画树岭。《泾县志》《乾隆府志》嵩岭误作高岭

按:《一统志》安吴故城在泾县西南五十里蓝山南。又《乾隆府志》大蓝山去县西南五十五

里,南有安吴城趾,皆与《水经注》合,则蓝山即右落星山也。

合山,在县南五十里,两峰尖秀,高约千百丈,周围十余里,地名李树村,山之巅有一平地

,方圆十余丈。《嘉定宣城志》

南山、旗头山、金项山、战坦山、粟山、康琅山、障北山、白茅山、赵家山、赤土山

,放杖岭,一老人双鬓如雪,幅巾藜杖,过此曾放杖少憩,因名。《泾县志》。

吴家岭、沙岭、龙门岭以上俱在合山南。

阳山,在县南五十里,阳山一峰危耸,高约一二里,周围十余里,其山有五垄围绕,遍于一

村如土城然。《泾川志》。传有老人拄杖登山不返,人调为山神,遂立阳

山府君祠。《嘉靖府志》、《乾隆府志》作尖阳山,余同。

稠岭,在县南五十里,广百余步,高数十丈。《嘉定宣城志》

黄虎山,在稠岭西南,后有天川坞,坑曰西坑,有龙潭。康熙甲午旱,知县贾祈祷,得一

物昂首出潭,迎归,雨随注三日,乃作记,镌碑潭上。《乾隆府志》

铜岭,在县南五十里。《乾隆府志》作二十五里。山甚高,腰有小径,人

往来践之,有声相应。《嘉靖府志》《大清一统志》略同

小山《乾隆府志》从平田特起如舟。南大山《乾隆府志》中

条诸山至此尽。

齐云山,一名石女山,在县南六十里。《大清一统志》作四十里,与承流对峙。

约高五十余丈,周围七八里。顶上有平地,约十余亩,有庵曰齐云,其侧产茶与白云

茶味相类。《泾川志》。山在县南七十里,有石如女郎形,故名。又有石

如箱,中有一窍,天久晴,其箱漏,明必雨。《嘉靖府志》《方舆纪胜》误入

南陵县下。山西曰茯岭,断而起曰贮元岭。《泾县志》

狮子山,在齐云山东南。同上

德音山,在齐云山东。《乾隆府志》

舍坑山,在齐云山西。同上

万竹山,在舍坑山西。同上

柘南山,在万竹山西。同上

钓丝冈,在万竹山西。同上

浮龟山,一名浮盖山,在县南七十里,约高二百余丈,周围十五里。下有狮子石。昔人有诗

云:“曝背玄夫不暂移,山前人尽寿期颐。绿毛暗逐春风长,应笑灵鳌上钓丝。”《泾川志》

小山,在县南七十里,周围十五里,顶上有平地,约百余亩。黄巢叛逆,有乡民逃于项上,

率众立寨拒敌。《泾川志》。山在齐云之下,高百余丈。《乾

隆府志》

丁家山,接浮盖之麓,在县南五十里。《泾川志》作七十里。下有凌家湾

。《乾隆府志》

马鞍山,在县南七十里,由舍坑过佛子岭西趋至此。《乾隆府志》。昔有

骆驼庙,久废。《泾县志》

按:县有二马鞍山,故县志有东马鞍山,以别于此。又《乾隆府志》误分马鞍山为骆驼山,

今从县志。

黄象山,在县南七十里,约高五百余丈,周围约十余里。《嘉定宣城志》《乾

隆府志》作万象山,余略同。

铜坑岭,在黄象山北。《乾隆府志》

蒋公岭,在铜坑岭西北。同上

水东大山,在蒋公岭北。同上

园岭,在县南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