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腹中」。今则小蟹在螺中,天之生物,洵无独而有偶。

  山寄生螺:出龟仔角山下,毒不可食。大者四、五斤。昔有食其肉者,即毙。恒邑人多招徕,不知,以为海之寄生螺也,而误食之。又有山蟹,状类海螯,穴于古冢,食死蛇等物;其毒与山寄生螺无异。

  鳞鲤:即穿山甲,有黄、黑二种。黄者曰金甲,鲤鱼化;黑者曰铁甲,鳢鱼化。肉能去疯,甲亦入药。

  虫之属

  蠮螉:湖雅云:「果蠃」。按:果蠃,衔泥于壁上作窠,生子其中。俗名■〈怨,虫代心〉■〈央上虫下〉,又名土蜂。

  蜻蜓:尔雅疏:「一名负劳,一名桑根。方言谓之螂蛉」;吕览注:「谓之白宿」。古今注:「谓之青亭,又名赤衣使者」。又曰:「赤弁丈人」。埤雅云:「蜻蜓,六足,四翼,遇雨即多,好集水上。俗名田蠮」。

  捷:亦作蝶。安吉刘志:「有小蝶、花蝶、蝴蝶、蛱蝶等种」。古今注:「蛱蝶,一名野蛾;大者,谓之风子,又名风车」。采兰杂志:「谓之春驹」,宁波府志云:「土人呼黑而有彩者曰粱山伯,纯黄色者曰祝英台」。

  蚱蜢:即阜螽。物类相感志:「阜螽如蝗虫」。按:蚱蜢似蝗,细小而善跳者,是也。俗名草■〈亡上虫下〉。

  蝗:诗传:「食心曰螟,食叶曰螟,食根曰蟊,食节曰贼」;陆疏云:「此四虫,皆蝗也」,实不同。捕蝗法,陈芳生捕蝗考,言之甚详。又蝗子曰蝻,即尔雅所谓蝝蝮蜪也。蝗之害稼特甚,故捕蝗之功令,亦甚严。为民父母者,所宜随时用心也。

  蝇:形色不一,大小亦不同。俗名胡臣。

  蜰:湖雅曰:「有二种,一曰蜚廉,一曰行夜,皆臭虫。俗名木虱」。

  蚤:山堂肆考:「蚤生积灰,或曰布壳鸟所吐,如蚊母之吐蚊也。故三月蚤多,至四、五月渐少」。格物总论云:「蚤出尘土间,或以为蚁化」。闻见录云:「以芸香置席,去蚤」。五杂俎云:「以桃叶煎汤浇之,尽死」。

  萤:崔豹古今注:「萤火,一名景天,一名丹良,一名磷,一名丹鸟,一名夜光,一名宵烛」。本草纲目云:「有三种:一种能飞有光,乃茅根所化;吕氏月令,腐草为萤,是也。一种长如蚕,尾后有光、无翼,乃竹根所化,亦作蠲;明堂月令,腐草为蠲,是也。一种水营居水中」。湖雅曰:「有化生,初似蛹,名蠲,亦名萤胆,或呼火百脚;后乃生翼,能飞为萤。有卵生,今年放萤于屋内,明年夏,必出细萤;土名火金姑」。

  蚊蚋:夏小正疏云:「白鸟,蚊蚋也」。说文:「秦、晋谓之蚋,楚谓之蚊;是蚊蚋一也。后人乃分大曰蚊,小曰蚋」。尔雅翼:「蚊生草中者,吻尤利,而足有花文,吴兴号豹脚蚊子。苏轼诗:风定轩窗飞豹脚,是也」。按:蚊有为水虫所化者;尔雅翼:「恶水中,孑子所化」。又有为鸟所吐者;尔雅鷏蚊母注云:「此鸟常吐蚊,故因以名」。国史补:「江东有蛟母鸟,亦谓之吐蛟鸟」。又按:蚊蚋,惟夏秋有之,而恒邑则冬春亦不绝,特不成市耳。

  蚁,一作蚁。尔雅疏:「蚁通名也。其大者别名蚍蜉,大而赤色斑驳者曰蠪,一名朾蚁」。方言古今注谓:「蚍蜉。齐鲁之间,谓之蚼蟓。西南梁、益之间,谓之玄蚼。燕谓之蛾蛘。其场谓之坻,或谓之垤」。古今注谓:「玄驹,亦呼蝼蚁;俗称马蚁」。

  蛇:蛇类名目甚多,毒有甚、有不甚。据采访:「县治初辟时,有一种蛇,长不盈尺,细如笔杆,首戴白毫,身绿如晶,望穿肠腑,啮人如放箭者,穴于猴洞山,毒毙楚勇百余人;今不见焉。尚有一长四、五尺如秤杆者,盘居山洞,天时郁燠,出而游行山麓;人不敢犯,蛇亦不害人」。

  蟒:身大数围,长数十丈,双睛烱烱如火,声若牛鸣。相传:阿眉番在揽仁坑深处莳种,一日,禾苗被偃数行,迹至深山,见蟒盘旋石上,骇然而归;语诸人,各执鎗械前往,见而逡循退缩,亦不敢与蟒斗云。

  守宫:土名新郎,尾细而易断。扬子方言:「桂林之中,守宫而能鸣,谓之蛤解」。本草:「蟇首,细鳞长尾,生岭南左右墙壁及榕木间」。元陈孚诗:「龙眼花开蛤蚧鸣」。

  蜥易:尾粗而与身连。博物志:「有蜥易两法,蜴,星历切,即蜥之或体,诸书皆误以蜴为易字,当从说文,作易」。其青色而背斑者,土人称谓铁甲将军。

  蝘蜓:尾粗而与身连。说文:「在草曰蜥易,在壁曰蝘蜓」。按:台南各处,能鸣者皆在壁间,身尾如一,尾不易断,当亦非蜥易,应是蝘蜓。诸书皆以守宫、蜥易为一物,唯汉书东方朔传分为二,是也。守宫,尾细而易断;断后,节节能动。蜥易尾粗,而与身连;虽亦四足,截然各异。

  鼅鼄:一作蜘蛛。本草云:「蜘蛛有十余种,尔雅所载七、八种耳」。格物论云:「能于空中作悬网,状如鱼罾者,名■〈虫出〉蟱」。按:一种草蜘蛛,背有花纹,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