州/七百卅里,足水草,通人马车牛。/
大海道
右道出柳中县界,东南向沙州一千三百六十/里,常流沙,人行迷误,有泉井醎苦,无草,行/旅负水担粮,履践沙石,往来困弊(8)。/
乌骨道
右道出高昌县界北乌骨山向庭州四百里(9),/足水草,峻崄石危,唯通人径,马行多损。/
他地道
右道出交河县界,至西北向柳谷通庭州四/百五十里,足水草,唯通人马。/
白水涧道(10)
右道出交河县界,西北向处月已西诸蕃,/足水草,通车马。/
银山道
右道出天山县界,西南向焉耆国七百里,多/沙碛卤(11)。/唯近烽足水草,通行车马。
山窟二院:
丁谷窟有寺一所,并有禅院一所。
右在柳中县界至北山廿五里丁谷中(12),西/去州廿里。寺其依山构,揆巘疏阶,鹰塔/飞空,虹梁饮汉,岩峦纷,丛薄阡/眠,既切烟云,亦亏星月,上则危峰迢,/下轻流溜潺湲,实仙居之胜地,谅栖灵之/秘域,见有名额,僧徙居焉。/
宁戎窟寺一所
右在前庭县界山北廿二里宁戎谷中(13),峭山献 三/成,临危而结拯,曾峦四绝,架回而开轩,既/庇之以崇岩,亦王畏 之以清濑,灵蒸霞郁,/草木蒙笼,见有僧祗,久著名额。/ 古塔五区:
圣人塔一区
右在州子城外东北角,古(故)老相传云阿育王之/所造也。按《内典付法藏经》云:输伽王于阎浮/提造八万四千塔。阿输伽即阿育王也。其塔/内有故碑碣,与道俗同,故此俗称圣人塔。/
(后缺)
[题解]
P.2009号,王重民《敦煌遗书总索引》、黄永武《敦煌遗书最新目录》皆定名为《西州图经》。本卷首尾俱残,仅存中间五十六行,起于“道十一达”,竟于“圣人塔”,记西州十一条道路、二所窟院及一所塔。罗振玉《敦煌石室遗书》曰:“……审其文乃西州志也。以证新旧两唐书地理志多合,惟两志均言西州领县五,为高昌、柳中、蒲昌、天山、交河;新志则有前庭元高昌,而于前庭注曰:‘本高昌。宝应元年更名。’今此卷所载凡六县:曰高昌,曰前庭,曰柳中,曰蒲昌,曰天山,曰交河。交河、高昌、前庭并载。疑唐志及诸地志误也。……又案西州本高昌,贞观十四年平高昌,置西州都督府,并置县。天宝元年改交河郡,乾元元年复为西州,至贞元六年陷于吐蕃,大中五年沙州首领张议朝逐虏守者,以十一州地图献,中有西州,后分三部:曰和州回鹘,曰阿萨兰回鹘,曰高昌。均服属于辽,此唐至五代数百年间西州之沿革也。至此志之作,窃意当在乾元以后,贞元以前。新开道下有见阻贼不通语,是作志时尚未沦于吐蕃之证。且其叙丁谷、宁戎两窟风景文字尔雅,尤非唐中叶以后所能为也;又卷中丁谷窟云:西去州二十里,圣人塔条云:在州子城外东北角,则此书之名当是西州志而非交河郡志又可知矣。”
[校注]
(1)道十一达:《新唐书·地理志》、《旧唐书·地理志》及诸地志均不载西州十一道。
(2)赤亭道:唐西州设有赤亭烽、赤亭守捉、赤亭镇。《新唐书·地理志》伊州纳职县:“自县西南经达匪草堆,百九十里至赤亭守捉与伊西路合。”赤亭道,即指经赤亭之伊西道。自赤亭西经柳中达高昌,《元和郡县图志》卷四十西州柳中县“当驿路,城极险固。《西州都督府屯田文书》(《新疆出土文物》):“赤亭镇兵肆拾贰人”。赤亭道自西州到伊吾,取伊吾道至瓜沙。《大唐慈恩寺三藏法师传》:唐玄奘去印度取经走此道,“胡公因说西路险恶,沙河阻道,鬼魅热风,遇无免者。”“是时四顾芒然,人鸟俱绝。夜则妖魑举火,烂若繁星,昼则惊风拥沙,散如时雨。”“法师意欲取可汗浮图过,既为高昌所请,辞不获免,于是遂行,涉南碛,经六日,至高昌白力城。”《隋书·裴矩传》曰:“北道自伊吾,……”。《石染过所》(《新疆出土文物》)从瓜州西经悬泉守捉,常乐守镇,苦水守捉,盐池戍守捉十五六天到伊州。P.2005《沙州都督府图经》十九所驿从瓜沙之间的阶亭驿折向北经新井、广显、乌山、双泉、第五、冷泉、胡桐等驿到伊州柔远县赤崖驿。所指路线当即赤亭道东段。
  (3)赤亭道东西两段皆有沙碛。S.碎片028号《记牧马死亡处理情形》八处提到“从伊州使回碛内死”。S.碎片031号《神龙元年四月贾才敏运马牒》提到“至伊州回至赤亭东三十里,其马先荡足,因驱行不前,遂即致死,……碛内无主可卖,遂即弃掷不收者。……府司才敏被差逐长行马六匹,送使往伊州,回至方亭戍东三十里,前件马忽患急黄致死,为在枯碛,肉无人买,皮见领来。”是赤亭道有沙碛难行之明证。
(4)新开道:《新唐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