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雨连夜不停。五更雷鸣,亦主大雨。 凡虹长半天,一头挂南入海,主大水。两头俱在东北挂山,主食禾稼。 中天有断虹,无首尾,长一丈或数尺者,主大风雨,俗名破帆风。 稻当开花时,有虹见,或午间遇西北风,夜间闪电,主谷不实。又似雨非雨,时下数点,皆主虫。 早稻将熟之时,宜烈日,不宜阴雨。或每日有西北雨,雨过日晒,禾亦易熟。冬稻将熟之时有雨,则其谷愈实。谚云:“春稻头戴火,稳稻水淋尾。”凡果实之类与五谷相消长,荔支、杨梅太多则是岁荒歉。谚云:“山顶红,地下空。” 凡晴天之时,日入后满天红霞如丝如缕,不作大片者,主明日阴雨;若成片,则晚霞主晴,朝霞主雨。 鸣鸠有还声者谓之呼妇,主晴;无还声者谓之逐妇,主雨。 家鸡宿迟,主阴雨。母鸡负雏,谓之鸡驮儿,主雨。 观鹊巢以占一岁风之大小,验獭窟以占水之高下。 虾蟆鸣,主雨。 天将雨则蚁出穴,负土成封。 海啸主风。础润主雨。

  〔校注〕
  〔一〕五代后晋出帝石重贵“开运”只有三年(公元九四四至九四六年)。此处有误。
  〔二〕李璟灭闽,应是闽恭懿王(王廷政)天德三年乙巳(公元九四五年)。即后晋开运二年。
  〔三〕“至正”疑为“至元”之误。

  ●卷之三 疆域志

  建都立邑必有疆域,或以山,或以水,或以地。《禹贡》之纪州界,岱荆与华言山也,河济与淮言水也。衡华又皆言阳,则以地以山。与地为界,取乎水之分也。以水为界,取乎水之合也。晋邑东南以江与海为界,西北以地与山为界,而东西狭,南北长,执长较狭,数赢九倍,实则背后依山阻谷,重峦叠嶂,目及而足违,非真如长帛一幅也。然而声教呼吸可通,纡曲皆如砥矢,莅斯土者毋曰域民,惟以安民,则一邑如一家矣。志疆域。
  县治附郭,东至惠安县洛阳桥北界二十里,西至南安县潘山市界八里,南至大海围头百三十里,北至左仙游右永春白虹山分界处,亦百三十里。旧志但作至仙游县白叶山,界未分明。按白叶山尚在白虹山左稍下,又三十里。乾隆府志图及志中皆作四十里,误。观下袤二百六十里句,可见。东南至大海八十三里,“八十”,乾隆府志图及志中皆作“二十”。又误。盖正南至大海已百三十里,安得东南至大海止二十二里乎?且观下铺递自见。西南至南安县赤湖村界三十里,东北至惠安县壩头界二十五里。此句从县志。乾隆府志图作东北至仙游县界慈孝里九十里。府志从其接仙游处言,县志从其接惠安处言。西北至南安县夹岭界一十里。东西广二十八里,南北袤二百六十里。若如府志,正北作百四十里,正南百三十里,则合计二百七十里矣,何以止二百六十里乎?故知南北句误也。当从万历志为是。到布政使司四百一十里,到京师顺天府七千二百五十里。

  ●卷之四 山川志

  地灵者人杰。“维岳降神,生甫及申”,《诗》志之矣。天下大势,西北高而东南下。西北山所发祖,东南水所归墟。我晋一邑,势亦如之。西北重峦叠嶂,控全海而吐吞;东南洪涛巨浪,绕万山以潆汇,流峙之气,相为呼噏。是以贤哲挺生,或以名臣显,或以理学传,忠节孝义,高洁贞烈,笔不胜书。清淑之锺毓,良不诬也。士君子超凌绝顶,广涵重渊,卓然自命,不随流俗,兼珠玉之辉媚,山川愈增景色,所以供后人景仰流连而为邦家光者无穷矣。《诗》又有之:“维申及甫,为周之翰。”非谓是乎?志山川。

  叙山上篇旧志不详,脉络亦多错漏,今改订之。此篇专叙其脉络也。

  按郡城山脉起于白虹,晋邑得郡山之正干,自白虹而下为尖峯。即鹫峰也。尖峯而下,四十九鞍,五十仑。凹处曰鞍,凸处曰仑。而为隔岐、亭寨,迤而东为九投,为湾坵,迤而西为花山。即花溪山。又迤而东为玉叶。一名打石山。自玉叶而下,以次而西者,为笔架,为建兴,为玉锦。亦称玉枕,一名打石岭。为护庵,为大阳。自大阳而下,以次而东者为小阳,为朋山岭隔,为将军,乃特耸而为清源,此郡城之巨镇也。由是而更东者为旗山,为赐恩,乃由东北城濠盘石而入城隅之崇福寺。由是耸于城内之东北者为虎头,稍迤而南者为云山。即提署后。迤于城之正东者为鹦鹉。从云山以西过开元寺,迤而薄城之西南者为升文,即龙头山。为莪山。城中诸山为白虹以下所团结,以布绕于城中。凡此皆正干相承之脉络也。其自白虹西南为南安高衢岭,即姑舅岭。及大帽,此右肩外护也。由隔岐东转北为仙游白叶、钟石。又由小髻东转而北为惠安大帽及大小覆船,此左肩两重外护也。由花山而西为大坪,为进屏,为八尖。又由建兴北而西为龙兴,为香炉,为东庵,此右肩两重内护也。其自湾坵以次而东者为小鸠,为大鸠,为五羊,为小髻。迤下以次而西者为双髻,即丰山也。为新庵,为鸡笼,此左肩顺势之内护也。玉锦而下有大帽与鸡笼对峙,则濠溪水口山也。其自清源后而东者为笏石,转而北为南山,由南山而东为十八相。由南山转向北而东者为赤崎,为古坪,为万安,以抵于洛阳桥,此又近局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