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下引此作「又屈径其山南,山岑竞举。」下文「亦如剑杪」作「亦同剑杪」。
[四七]「东南出山,径其城中」 按:全校本「城」字句绝,「中」字属下读为「中有故碑」。
[四八]「顺水盖徐水之别名也」 按:《大典》本、全本、赵本均作「徐水」,官刻戴本误作「徐州」,赵据黄省曾本改「水」。
[四九]「《元和志》……」 按:聚珍本《元和志》诸「蒲」字均改作「满」。今订。
[五〇]「以徐、滱二水并过其西」 按:孙校本「滱」讹作「兖」,《史记 赵世家》亦误作「兖」,标点本据《水经》改。
《水经注疏》卷十二
  后魏郦道元注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圣水
圣水出上谷。朱《笺》曰:孙云,圣水今琉璃河。赵云:此条经文疑有脱误。《方舆纪要》房山县西大房山,古碑云,幽、冀之奥室也。山下有圣水泉,西南有伏龙穴,一名龙喊峪,汤泉出焉。又有孔水洞,在山之东北,悬崖千尺,石窦如门,深不可测。与郦氏《注》所云,略皆彷佛。房山县本汉良乡、范阳二县地,并属涿郡,又兼得广阳国之蓟县,于上谷无与。汉上谷郡治沮阳,古涿鹿之地。《湿水注》云,涿水枝分入匈奴者为涿邪水。而是《注》云,在上谷为涿耶水。应劭以为出上谷涿鹿县是已。守敬按:赵谓圣水不出上谷是也,而又牵涉上谷之涿水,其实与圣水无关也。
故燕地,朱地作也,赵、戴改。秦始皇二十三年,置上谷郡。守敬按:《史记 匈奴传》,燕已置
上谷郡,此事不见《秦本纪》。郡治沮阳,见《 水》篇。王隐《晋书地道志》曰:郡在谷之头,故因以上谷名焉。守敬按:《晋志》,郡在谷之上头,故因名焉。本王隐说。圣水以今地望准之,《水经》当云出涿郡良乡县西北圣水谷,与上谷无与。《经》文不知何时误为圣水出上谷,郦氏所见已如此,故其《注》亦就上谷释之,而不明驳《经》文之误。观下云出郡之西南,其迁就之意可见矣。王莽更名朔调也。朱更作改。[一]守敬按:《后汉书 耿弇传》,父况为王莽朔调连率。水出郡之西南圣水谷,东南流,径大防岭下。朱脱岭下二字,赵、戴同。守敬按:《御览》九百三十六引此有领下二字,今据增,盖以下字断句,而以岭之东首四字下属,文义更合也。《地形志》,良乡有大防山神。《新唐志》,良乡有大防山。《寰宇记》大防山在良乡县西北三十五里。在今房山县西北二十五里。岭之东首,山下,有石穴,东北洞开,高广四五丈,守敬按:《书钞》一百八十五引此,高广四五丈,作 地一丈四尺。入穴转更崇深,穴中有水。耆旧传言,昔有沙门释惠弥者,守敬按:《书钞》一百五十八引此作慧珍,《御览》九百三十六引亦作惠珍,盖弥俗作 ,珍俗作,形近致误。沙门之名,以弥为合也。好精物隐,尝戴作篝。火寻之。傍水入穴,三里有余,穴分为二。一穴殊小,朱无一字,《笺》曰:谢云,宋本二下有一字。赵、戴增。守敬按:《御览》引此殊作渐。西北出,不知趣诣。一穴西南出,入穴经五六日方还,朱穴讹作
水,赵同,戴改。守敬按:《书钞》、《御览》引此,入下接以经字,盖不知入水为入穴之误,以水字为不可通而删之。又不测穷深。其水夏冷冬温,春秋有白鱼出穴,数日而返,守敬按:《书钞》引此数日而返作数百余。人有采捕食者,美珍常味,会贞按:《明一统志》,孔水洞在大房山东北,上有悬崖千尺余,下有石窟, 二丈许。泉水从中涌出,深不可测。时有白龙出见,辄化为鱼。唐胡詹记,尝有人篝火浮舟探之,行五六日,莫究其源,但见仙鼠昼飞, 鳞时见。与此可参异同。盖亦丙穴嘉鱼之类也。朱类上衍流字,赵同,戴删。守敬按:《御览》九百三十六引此无流字。丙穴嘉鱼,详《沔水》篇。是水东北流入圣水。
圣水又东径玉石山,会贞按:《续汉志》,圣水出玉石山。《寰宇记》引《郡国志》,圣水俗名回城水,源出良乡县西北玉石山,并误。圣水径此山,非出此山。据《注》下文伏流里余,潜源东出,或指伏流复出为始出也。谓之玉石口,山多珉玉燕石,故以玉石名之。其水伏流里余,潜源东出,又东,颓波泻涧,一丈有余,屈而南流也。朱脱南字,赵、戴增。
东过良乡县南。
圣水南流,历县西转,又南径良乡县故城西,守敬按:汉县属涿郡,后汉因,魏属范阳郡,晋属范阳国,后魏属燕郡。《地形志》,良乡治良乡城。在今房山县东。王莽之广阳也。有防水注
之,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守敬按:《寰宇记》引《隋图经》,防水在良乡界。在今房山县北,亦谓之龙泉河。而东南流径羊头阜下,守敬按:《房山县志》,羊头冈在县北六十里。[二]俗谓之羊头溪。朱谓作为,戴、赵改。其水又东南流,至县,东入圣水。
圣水又南,与乐水合,水出县西北大防山南,朱山南讹作南山,赵据孙潜校改,戴改同。会贞按:今房山县南三里有凉水河,即乐水也。东南流,历县西,而东南流注圣水,又东径其县故城南,[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