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下文云:「自恒山已北并有此矣」,郦氏于雏鸟生地特着之,今之治动物学有用资料也。
[一八]「苑有洛阳殿」 按:朱《笺》本「有」讹作「囿」,笺云:宋本作「有」。全、赵、戴依改。《疏》径改,漏作校记。
[一九]「迨曹公始置司金中郎将,利权悉归于上矣」 按:此二语为赵氏按语,其引《续汉书 百官志》本《注》语,至「中兴皆属郡县」止。戴校本作:「《续汉书 百官志》本《注》云,曹公始置司金中郎将利权悉归于上矣。」以赵语作《续汉志》本《注》,此戴见赵校而袭之之证。赵之此语又出自全氏。
[二〇]「戴改北郍作比郍,当是意改」 按:检《大典》本正作「比」,戴据改,非意改也。杨、熊二氏未见《大典》本而以意为之说,此亦一证。熊氏晚年覆校,则及见《大典》本,但旧《疏》未及一一复检矣。(今据台北本删「戴改」以下文字。)
[二一]「即广野君所谓杜飞狐之口也」 按:《史记》、《汉书》本传皆作「杜太行之道距飞狐之口」。郦氏误「距」作「杜」,或是误记。《要删》卷十三(丁未九月改定)引本传而漏校,失之眉睫。
[二二]「《汉书 文帝纪》后六年,令免屯飞狐」 按:「后六年」原作「五年」,《文帝纪》事在文帝后六年,杨氏误记,今订。《要删》亦云:「《文帝纪》后六年令免屯飞狐。」此与上条校《疏》时俱漏校讹字。
[二三]「又东北入祁夷水,祁夷水右会逆水」 按:朱本脱两「水」字,赵氏刊误补,全、戴同,《疏》漏记。
[二四]「耆彦云」 按:朱讹;赵氏刊误改,全、戴改同。
[二五]「朱巅作岭」 按:沈炳巽本作「巅」。
[二六]「《御览》四十五……引《后魏舆地图风土纪》」 按:《御览》、《寰宇记》均作「历山」,与下文「形似覆釜因以名之」不相应。又《寰宇记》作「三十里」,《御览》则作「三里。」
[二七]「下洛城西南二十里」 按:朱本讹作「西西」,《笺》云:当作「而西」。赵氏刊误云:当作「西南」,全、戴同。
[二八]「胡三省《通鉴 注》……柔玄镇城在今蒙古察哈尔」 熙仲按:《通鉴》胡《注》八月甲子如柔玄镇曰,柔元镇城在汉且如县西北塞外。魏太和十八年如柔元镇即此。熊《疏》有脱误,熊氏校记袭赵氏而未弭其迹。赵云:「柔玄镇乃魏六镇之一,胡三省《通鉴》云云。」熊氏用其首句及胡三省《通鉴 注》柔玄镇城十字,下突接己意「在今蒙古察哈尔东南」云云,胡三省岂知今察哈尔旗耶?而在今以下云云盖用《清一统志》四百十之一,古迹下柔玄镇城在旗东南。
[二九]「郝懿行曰……古本有此」 按:郝书「鴈出其间」下云:《水经注》及《初学记》三十引此并作「鴈出其门」。又云:高柳在代北,《水经 水注》引此《经》「北」作「中」,所见本与朱《笺》本同误。顾祖禹《方舆纪要》四十四亦误作「中」。(「郝懿行……有此」一段文,今据台北本删改。)
[三〇]「秦始皇二十五年,虏赵王嘉以为郡」 按:沈氏《疏证》于行间改「二十三」作「十九」,于书眉批:「按《始皇本纪》,当云二十五年虏代王嘉。」其订正同于熊氏,在前。
[三一]「徒跣抱招,以救请忠」 按:朱《笺》本原文作「抱招救请跪伏受敕教」。
[三二]「敦水又东,水注之,水出东阜下」 按:朱《笺》本讹作「东又」,脱「水」字。赵氏刊误已补,全、戴改同。《疏》径改未作记。
[三三]「水在今延庆州西」 按:「西」,原作「东」。《清一统志》二十四作「西」,据改「西」字。
[三四]「又西右与阳沟水合」 按:朱《笺》本、沈本皆讹作「又西与右阳沟水合」,赵氏刊误云:「与右二字当倒互。」全、戴依改。《疏》径改但未作记。
[三五]「 水又南入山」 按:《要删》熊氏校语后,尚有杨氏按语,此钞本未录。
[三六]「……而是二坟」 按:赵氏云,「此处有脱文」。《疏》误记增字。

《水经注疏》卷十四
  后魏郦道元注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余水
余水出上谷居庸关东。朱 作湿。赵改 ,下同,云:朱氏彝尊《日下旧闻》曰,按《后汉书》,王霸为上谷太守,陈委输可从温水漕,以省陆转输之劳,事皆施行。章怀太子《注》引《水经注》本作温余水。《辽史》,顺州有温榆河,金更怀柔县为温阳,岂尽无据?又昌平多温泉,有流入双塔河者,温余之名,窃疑因此。《水经注》既无善本,今人习见坊刻,遂指温字为湿字之讹,正恐类昔人所云,以不悖为悖也。一清按:朱氏之言过矣。温是 之讹,温又是湿之讹,自古未闻以湿水为温水。湿余之名,连上篇出累头山之湿水以受称,汉昌平旧县自有温水,见《 水注》中,岂可便以湿余水当之?今本《汉志 注》转写成讹,后汉因之。辽金制度,随地改易,此正与隋人误以屯氏河为毛氏河,因置毛州,贻笑千古。安可惑于后起之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