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订。汧水又东流,注于渭水。朱脱注字,全、赵、戴增,并删渭下水字。会贞按:据《注》,《汧水注》渭在平阳故城之东,今汧水于阳平镇之西入渭,盖非北魏故道矣。
渭水之右,磻溪水注之。水出南山兹谷,会贞按:今磻溪出宝 县东南山中。乘高激流,注于溪中。溪中有泉,谓之兹泉,泉水潭积,自成渊渚,即《吕氏春秋》所谓太
公钓兹泉也。守敬按:《吕氏春秋 谨听》、《观世》二篇,并有太公钓于滋泉之语。《初学记》二十二引此亦作滋。《史记 齐太公世家 正义》则引作兹。今人谓之凡谷,朱凡讹作几。赵据《史记 正义》改凡,全改同,戴改丸。石壁深高,幽隍邃密,守敬按:《史记 正义》引作幽篁,较胜。《御览》六十七引作幽泉,泉乃篁字之脱烂。林障秀阻,人迹罕交,[三〇]按《史记 正义》、《御览》引交,并作及。东南隅有石室,赵有下据孙潜校增一字,全、戴增同。按《史记 正义》、《御览》、《寰宇记》引,并无一字。盖太公所居也。水次平石钓处,朱水下衍流字,赵据《史记 正义》删。按《初学记》、《御览》、《寰宇记》引,并无流字。即太公垂钓之所也。守敬按:《通典》,虢县有磻矶,太公钓鱼于此。其投竿跽饵,按《史记 正义》引跽作跪。两 遗迹犹存,朱《笺》曰: 当作膝。赵云:按 ,胫头节也,从 ,桼声。徐锴《系传》曰,今俗作膝。是有磻溪之称也。守敬按:《淇水注》汲郡西北亦有磻溪。然《说苑》云,文王出猎渭滨,至于磻溪,则以在此为是。其水清泠神异,北流十二里,注于渭,北去维堆城七十里。会贞按:维堆城无考。七十里疑有误,盖渭北之北有雍水,相距不过二十里,如果维堆城去渭水七十里,则是在雍水之北矣,何以下卷 雍水,不言径此城,故知当在今岐山县西南,雍水之南,七十或是十七之误。
渭水又东径积石原,朱脱积字,原误源。赵云:当作积石原。《元和志》,积石原在郿县西北二
十五里。《方舆纪要》,积石原在渭水北,亦曰北原,五丈原谓之南原也。会贞按:《御览》一百六十四、《寰宇记》郿县下引此,并作积石原。在今郿县西北,接岐山县界。即北原也。青龙二年蜀建兴十二年。诸葛亮出斜谷,时司马懿屯渭南。朱时作与,全、赵同,戴删。会贞按:《魏志、郭淮传》,是时司马宣王屯渭南,则与乃时之误,戴径删之,非也,今订。雍州刺史郭淮朱脱刺史二字,赵增云:《魏志 郭淮传》,领雍州刺史。全、戴增同。策亮必争北原而屯,遂先据之。亮至,果不得上。朱脱此四字。赵增云:《寰宇记》引此,亮至下有果不得上四字。全、戴增同。会贞按:《御览》一百六十四引此,亦有四字。自青龙二年以下至此,钞变《魏志 郭淮传》文。渭水又东径五丈原北。朱无东字,赵据孙潜校增。五丈原详本篇下卷。《魏氏春秋》曰:朱无氏字,赵增云:《隋书 经籍志》,《魏氏春秋》二十卷,孙盛撰。此落氏字,下同。全、戴增同。诸葛亮据渭水南原,守敬按:《蜀志 诸葛亮传》,建兴十二年,据武功五丈原。司马懿谓诸将曰:亮若出武功,依山东转者,是其勇也。若西上五丈原,诸君无事矣。朱《笺》曰:《晋书》曰,诸军无事矣。赵云:按《御览》引《魏氏春秋》作诸君,《元和志》同。盖唐人尚以旧籍为据,不用《晋书》也。会贞按:《寰宇记》引《魏氏春秋》作诸君。亮果屯此原,与懿相御。
渭水又东径郿县故城南,守敬按:两汉县属右扶风,魏、晋属扶风,后魏废,在今郿县东北十五里。《地理志》曰:右辅都尉治。《魏氏春秋》,诸葛亮寇郿,司马懿据郿拒亮,即此县也。守敬按:此即上文青龙二年事。《魏志》称青龙二年四月,诸葛亮屯渭南,司马宣王率诸军拒之,是也。渭水又东径郿坞南。会贞按:《地形志》,平阳县有郿坞,在今郿县东北十六里。《汉献帝传》曰:董卓发兵筑郿坞,高与长安城等,会贞按:《三辅黄图》,长安城高三丈五尺。《后汉书 董卓传》,筑坞于郿,高厚七丈,号曰万岁坞。盖高三丈五尺,厚亦三丈五尺,故曰高厚七丈也。积谷为三十年储,自云,事成,雄据天下,不成,守此足以毕老,会贞按:《魏志 董卓传》同。其愚如此。朱渭水又东径郿坞南至此,讹在后雍水之末,又南流注于渭下,全、赵同。戴云:考《元和志》云,郿县故城在今县东北十五里,董卓坞在县东北十六里。《寰宇记》云,武功故城在今郿县东四十里。郿坞即与郿县故城比近,不得隔越武功,方及郿坞,今改正。
校记
 [一] 「同穴之枝干也,会贞按……疑此枝字衍」 按:下文有穴枝闲,枝、干义近,不必为衍。
 [二] 「《明一统志》,西山在巩昌府西九十里,广阳水所出」 按:明万寿堂刻本《一统志》三十五作「广汉水所出」。《清一统志》二百作「广阳水」。杨氏所引与《清一统志》同,下引《府志》亦出《一
统志》。
 [三] 「朱苟作荀」 按:标点本《后汉书》底本为影宋绍兴本,作「苟」。
 [四] 「当即邓艾所据之武城山」 按:据杨引《通鉴》,原文为「艾据武城山以拒之,维与艾争险不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