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为潭,俗传有龙居之。东坡诗,汴、泗交流处,清潭百丈深。耸望川原,极目清野,斯为佳处矣。
校记
 [一] 「《通鉴》……晋泰始六年《注》引此并作荡,惟晋大兴三年《注》引作,误」 按:黄初六年八月《注》引作「」,原「晋大兴无六年」,是钞讹,当作「三年」,六月《注》亦作「」,今订。当删去「晋」上「惟」字。
 [二] 「故春秋书甲午……故《春秋》书四字,当作《左传》二字」 按《左氏传》盛行后,前人往往简称《春秋传》,此不必改,但增一「传」字即可。
 [三] 「《元和志》作十五里」 按:「十五」原作「四十五」,聚珍本作「十五里」,《通典》百七十七荥泽县下亦作「十五里」。删四字。
 [四] 「韩献秦垣雍」 按:朱《笺》本「垣雍」讹作「桓公」,沈炳巽据《秦本纪》校曰:「此云桓公误。」全等三家皆改正。
 [五] 「《汉志》……濄水首受狼荡渠」 按:《汉志》作「涡水首受狼汤渠。」师古曰:「狼音浪。汤音徒浪反。」
 [六] 「《括地志》,大棘故城在宁陵县西南七十里」 按:岱南阁辑本脱「南」字,《史记 梁孝王世家》有「南」字。
 [七] 「宋华元及郑公子归生战于大棘」 按:「及」原作「与」,《春秋经》文「与」作「及」。《寰宇记》卷十一柘城县下引作「及」,不误。《春秋》家书「及」字有特定意义,今订「及」。
 [八] 「于公为里门……子为丞相」 按:本传作「高为里门」,《要删》亦云脱「高」字。有高字义长。《隶释》引已脱。
 [九] 「谷水《元和志》作谷」 按:聚珍本仍作「谷」。(此句原文今据台北本删。)
 [一〇]「《元和志》……亦同」 按:《元和志》八宋州襄邑县下作「承筐故城在县西南二十五里」。《续汉志》襄邑下引《地道记》曰在县西,不言里数。《寰宇记》与郦《注》引京相璠说同,《元和志》则里数异。
 [一一]「赵云:有谓叔下脱仲字者,非」 按:赵说有据,《春秋 文十四年 经》书:「叔彭生帅师伐邾。」相去三年耳,可证。
 [一二]「《通鉴 注》引《陈留风俗传》作,地盖胡氏改」 按:非胡氏改。谢希逸《宋孝武宣贵妃诔序 注》龙乡,引《陈留风俗传》曰「之吾县者,宋、陈、楚地」云云。郦《注》引而变其文,分宋、陈、楚地为二句,县故宋地,杂以陈、楚之地。《陈留风俗传》原无「也」字而胡改之也。熊氏或未细阅引文。
 [一三]「故城犹存」 按:汪本《隶释》卷三有《老子铭》文作「故城犹在,在赖乡之东。」而卷二十《李母冢碑》引《水经》此《注》则作「故城犹存,在濑游乡之东」云云,是《铭》文不误,而洪所据《水经注》已作存。
 [一四]「庙北有二石阙双峙」 按:朱《笺》本、沈本石阙上有「二」字,洪氏《隶释》卷二十《曹嵩碑》原所引亦有「二」字,今订补。
 [一五]「雕镂云矩」 按:洪适《隶释》卷二十亦作「云炬」。赵云字不误,有据。下句「罦罳」,洪引作「复思」,通。
 [一六]「但非亲兄,不得直称腾兄,岂郦氏记忆之误乎」 按:此据曹仁、曹洪,史俱称太祖从弟而言,曹褎当称从兄。
 [一七]「春夏习读书传……《元和志》亦有春夏二字可证秋冬射猎」 按:「《元和》亦有春夏」之「夏」原作「秋」,今改。《魏书 武帝纪》裴《注》引魏武故事载《操建安十五年十二月己亥令》(所谓自明
本志令)云:「欲秋夏读书,冬春射猎。」郦《注》所引,四时有小异。《御览》四百六十八引王沈《魏书》云:「太祖告归乡里,筑室城内,习读书传,秋冬弋猎以自娱乐。」无「春夏」二字。《元和志》卷八所引较郦《注》略同。其文较裴《注》引文,多出「以议郎」三字。杨氏谓《元和志》亦有「春秋」二字,记忆之误,《志》正无此二字,不足为证。但下文按语考操称疾还乡里在徽为东郡太守不就后,则较《元和志》为密。 又按:裴《注》引文作「秋夏读书,冬春射猎」,较有据。操好射雉,尝于南皮射雉一日获六十三头(裴引《魏书》)。如以潘安仁《射雉赋》推类言之,则射雉在春末夏初也。
 [一八]「《晋书 谯王逊传》,子定王随立,薨」 按:杨引《晋书 逊传》如此。「薨」字无谓,当剪裁。宜删去,或移前于「子定王随立」上。
 [一九]「盖随字士会,又以字行,故此称士会乎?」 按:上一「字」字,原作「子」,今改。杨氏以士会为随之字,是也。《晋书》本传未出其字,但士会即春秋晋贤大夫范武子。初食采于随,故《左传》曰随会,曰随季,曰随武子,《檀弓》亦曰随武子。司马随子士会,可信。
 [二〇]「故吏别驾从事史右北平,无终年化」 按:赵氏谓「《隶释》引此作年化,年亦姓也」。杨氏但云《隶释》一本作「牟」。今按汪刻本《隶释》卷十及卷二十,「年化」都作「牟化」,赵氏或据俗本耶?当改「牟」。
 [二一]「垂惠聚……在今蒙城县西北二十里」 按:此《疏》盖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