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四」。
[一五]「《续汉志》竟陵《注》,县东有申水,申乃巾之误」 按:标点本《续汉志》三四八二页校改「申」为「臼」,用王氏《集解》引钱大昭说,谓「申」当作「臼」,据《左传 定五年》杜《注》「竟陵县有
臼水,出聊屈山,西南入汉改」。熊氏以为「申」乃「中」之误。申及臼与中皆形近。郦《注》亦云「臼水出聊屈山」,与杜同。《清一统志》二百六十五杨水下云:「杨水合中水与《水经注》纳中吐柘之文正符,但《水经注》言杨水自江陵流入,北流过竟陵,又北入沔,与今水道不合。」
《水经注疏》卷二十九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枝江熊会贞参疏
 沔水下朱无此目,赵亦无,戴作沔水二字,今又增下字。
沔水与江合流,守敬按:合流七百余里。又东过彭蠡泽。朱此下连上为二十八卷,赵同,戴以此为二十九卷之首。守敬按:彭蠡详《庐江水》篇。
《尚书 禹贡》汇泽也。郑玄曰:汇,回也。守敬按:孔《传》同。汉与江 ,转东成其泽矣。守敬按:《初学记》七引。
又东北出居巢县南。戴云:按此《经》及下又东过牛渚当在其一东北流之下,又过毗陵县北为北江之上。守敬按:下《注》驳径牛渚方届石城之误,则郦氏所见《经》文如此。汉县属庐江郡,后汉因。吴、魏
荒废,见《寰宇记》。晋复置,仍属庐江郡,后废。在今巢县东北五里。
古巢国也。汤伐桀,桀奔南巢,即巢泽也。守敬按:《谷梁 襄二十五年 疏》引徐邈,巢,偃姓国。《路史 国名纪》四,子姓,误。《史记 夏本纪》,汤伐桀。《鲁语》,桀奔南巢。韦《注》,南巢,巢伯之国。今庐江居巢县是。《括地志》,庐州巢县有巢湖,即《尚书》成汤放桀于南巢者也。又《隋志》,湓城有巢湖。《元和志》,巢湖故城,在浔阳县东四十二里。楚有二巢,一在庐江六县,其南巢,桀所奔处,盖在此。异。《尚书》周有巢伯来朝。守敬按:巢伯来朝,芮伯作《旅巢命》,见《周书 序》。《竹书纪年》,武王十三年,巢伯来宾。《春秋 文公十二年》,夏、楚人围巢。巢 舒国也。舒叛,故围之。守敬按:《左传》, 舒叛楚,楚执舒子平及宗子,遂围巢。杜《注》,宗、巢二国, 舒之属。《正义》引《世本》 舒,偃姓。永平元年,汉明帝更封菑丘侯刘般为侯国也。守敬按:见《后汉书 刘般传》。江水会贞按:郦氏因沔与江合流,以为沔即江,故变称江水。自濡须口又东,左会栅口,会贞按:《吴志 孙权传》建安十七年,闻曹公将来侵,作濡须坞。裴《注》引《吴历》:权数挑战,尝自来,乘轻船,从濡须口入。即濡须水注江之口也。郦氏先言濡须口,后言栅口。《通鉴》陈天嘉元年,《注》栅口在濡须口之东,与此同。然《舆地纪胜》云,按古《舆地志》栅江口,古濡须口也。此虽分濡须口、栅口为二,而只 一水导巢湖,则栅水即濡须水,栅口即濡须口矣。不过委稍分派耳。详见下。水导巢湖,朱导讹作遵,戴、赵改。会贞按:明抄本作导。《通鉴》晋咸康五年、隆安二年,《注》引此
并同。《地理通释》二引《元和志》,濡须水源出巢县西巢湖,亦谓之马尾沟。今巢湖详《施水》篇。东径乌上城北,会贞按:城当在今巢县西南。又东径南谯侨郡城南,会贞按:此后魏合州之南谯郡也。《一统志》称旧《志》有谯郡城在巢县东南二十里,今为南谯乡。又东绝塘径附农山北,会贞按:《名胜志》,附农山一名浮农,即芙蓉山也。在巢县东南二十里。又东左会清溪水,水出东北马子岘朱讹作砚,《笺》曰:疑作岘。戴仍,赵改。会贞按:与大岘山相接。之清溪也。东径清溪城南,会贞按:城当在今含山县西。屈而西南,朱有流字。赵同,戴删。历山西南流,注栅水,会贞按:《宋史》,刘锜御金人,自东关引兵出清溪,即此。今清溪河出含山县西清溪镇,迤逦至巢县东南,入濡须水。谓之清溪口。栅水又东,左会白石山水,水发白石山[一]会贞按:《通鉴》晋咸康五年,赵将朱保败晋兵于白石,即此。《隋志》,襄安有白石山。《寰宇记》祷应山本名白石山,在含山县西南八十里。《明史 地理志》含山南有白石山,白石水出焉。西,径李鹊城南,会贞按:《方舆纪要》城在含山县境。西南注栅水。朱西南讹作西流,戴改。赵西下增南字,云:《通鉴 注》校补。会贞按:黄本、吴本作西南,下无流字。《通鉴》晋隆安二年《注》引同。赵不知流为南之误,又不觉《通鉴 注》无流字。今水自含山县西南流至巢县东南,入濡须水。栅水又东南,积而为窦湖,会贞按:湖在今巢县东南。中有洲,湖东有韩纵山,全云:韩纵即韩综,吴将韩当子,事见《吴书》。纵、
综字通。戴改综,下同。守敬按:《当传》,当卒,综奔魏。东兴之役,综为前锋,军败,身死。山上有城。会贞按:此城未知为韩综所筑否?山北湖水东出,会贞按:此湖水东出,乃自窦湖分出之水。为后塘北湖,湖南即塘也。塘上有颍川侨郡故城也。会贞按:宋置郡,属南豫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