沔口,此夏口一名沔口之证。又祝穆云,曰鲁口,盖以夏水沔水鲁山得名,实一处也。其地本在江北,自孙权置夏口督,屯江南,于是相承以鄂州为夏口,而江北之夏口晦矣。又《梁书 武帝纪》复变称汉口,而至今沿之,在今夏口厅西。《尚书 禹贡》云:汉水南至大别入江。《春秋左传 定公四年》, 师伐郢,楚子常济汉而陈,自小别至于大别。京相璠《春秋土地名》曰:大别,汉东山名也,在安丰县南。杜预《释地》曰:二别近汉之名,无缘乃在安丰也。守敬按:《释例》山名内文。按《地说》言,
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赵据何焯校改陂作阪。戴改同。守敬按:《说文》,陂,阪也,一曰沱也。《尔雅》,陂者曰阪。《释名》,山旁曰陂,言陂也。《易》之无平不陂,《书》之无偏无陂,皆阪坡之义。何氏但见后人习用陂池,以为不合而改之,不知陂之本义为阪也。戴氏以小学名家,何亦轻改耶?南与江合,守敬按:《江水》篇引《地说》,汉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旁者也。此亦引《地说》言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因此《地说》当是汉水东行,触大别之陂,南与江合于衡北翼际山旁者也。本一条,而郦氏分截引之,是知大别在翼际之上,而未能实指其口,故云不知所在?则与《尚书》、杜预相符,但今不知所在矣。朱在作是,赵同,戴改。赵云:按《方舆纪要》汉阳府下云,大别山在府城东北,汉江之右,一名鲁山,一名翼际山。小别山在汉川县南十里,亦名甑山。《决水》篇庐江雩娄县之大别山,别是一山,非《禹贡》之大别也。卷末释《禹贡山水泽地所在》仍误以为在安丰,盖惑于班《志》而不能别白也。守敬按:大别在安丰,班、郑及京相璠无异说。自杜预始献疑。《元和志》遂以鲁山当大别,后儒皆宗之。近世考《禹贡》者,重理《汉志》,洪亮吉设十四证以申班、郑,论者服其详确,而究无解于安丰去汉太远。余尝往来光、黄闲,见山岭重迭,绵互数百里,自松子关以南,至黄冈北之大崎山,复高竦入云,迤逦至阳逻,始横障江湄。盖松子至大崎,古只称大别,犹言大分水岭。至春秋时,始判为二别。疑古时汉水自安陆东南趋平衍之地,绝宋河、郧河、澴河,至阳逻南入江。大别即在指顾闲。自汉水从安陆南下,遂径潜江、天门至汉阳鲁山入江,即《汉志》所谓至沙羡南入也。而《志》复言大别在
安丰者,存《尚书》家旧闻耳。余别有详说,见《禹贡本义》。
校记
[一] 「《寰宇记》,堵水出金州平利县黄平源岭下」 按:此引竹山县下文。《寰宇记》百四十二方城县下则云:「本汉堵阳县,属南阳郡。」县亦有「堵水」,一名柘水。《水经注》:「堵水出堵阳县北山,数源并发,南流径小堵乡,谓之堵水。」今按:方城县下之堵水在南阳郡,而金州之堵水在建平郡。
[二] 「《御览》三百九十二引《荆州记》,堵水别有一溪」 按:今影印宋本《御览》作「瀙水」,其下文《上堵吟》亦作《上瀙吟》,当以此正之。
[三] 「歌辞与《离骚》、《渔父》篇同」 按:此称《离骚》指大题言。郭璞《山海经 注》或称《楚词》,或称《离骚》,皆指大题言之。
[四] 「班固《泗水亭碑》以萧何相国所封,与何同韵」 按:班固《十八侯铭》有云:「文昌四友,汉有萧何;序功第一,受封于邓。」即赵所谓与何同韵也,音昨何反,故云。赵误记作《泗水亭碑铭》。
[五] 「朱脱冢字」 按:「朱」上原有「官本曰按近刻」六字,王先谦合校本称戴校本为官本,以别于孔刻之戴校本,此照抄王本与全书体例不同,故删之。
[六] 「《三国志 魏明帝纪》作魏阳,疑彼文为误。」 按:《魏书 明帝纪》景初元年五月丁未分魏兴之魏阳、锡郡之安富、上庸为上庸郡。赵氏盖据之。
[七] 「流闻殊方」 按:《刘孝绰传》云:「流闻绝域。」《徐陵传》云:「遂被之华夷。」
[八] 「追二德之远」 按:二德谓庞德公与司马德操(徽)。
[九] 「世故」 按:此下钞脱七十三字,其文为:「谓是地为白沙曲矣。司马德操宅洲之阳,望衡对宇,欢情自接,泛舟褰裳,率尔休畅;岂待还桂柁于千里,贡深心于永思哉?水南有鹰台,号曰景升台。盖刘表治襄阳之所筑也。言表盛游于此。」今补。
[一〇]「 水作陵水」 按:标点本作「 」,不误。郝氏释《山海经》引此文作「陵水」。
[一一]「刘季和大养猪」 按:《书钞》一百三贤于十部从事下引《晋阳秋》云:「刘弘,字子季。」与诸书异。
[一二]「删定《元丰九域志》,南漳县有……鄢水」 按:《九域志》一,襄州南漳下作「漹水」,字不作「鄢」。作「漹」从水,则是水名,「淇水」二字当作「其水」,其水即上文之漹,非地名矣。陆氏《释文》引一本是也。
[一三]「每有剧贼」 按:「贼」原作「职」,标点本校改「职」为「贼」,是也,今据订正。
[一四]「北径方城西。朱西讹作四」 按:沈炳巽所据朱《笺》本及南京图书馆所藏朱《笺》本皆不讹作「四」,仍作「西」。戴所据本则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