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县治西十里,布图关」 按:今名佛图关。
[一七]「《华阳国志》作有甘橘官」 按:《明一统志》六十九有云在重庆府城一十里,上有石佛像故名。《御览》九百六十六引《水经》有此四字。《华阳志》在「汉世郡治江州巴水北」下。
[一八]「李膺《益州记》,广阳州东七里」 按:「七」,原作「五」,《寰宇记》百三十六引《益州记》,与《御览》五十三同作「七里」,据订。又七里下同有「水南」二字。又「二 」,《记》作「三 」。
[一九]「此《注》后字上当有脱文,言立郡事」 按:沈氏《疏证》云:「《华阳志》涪陵谢本白刘璋,求以丹兴、汉葭二县为郡,治涪陵。」《元和志》:「永嘉后,地没蛮夷。」今按:《寰宇记》一百二十涪州《 》引《华阳国志》云:「涪陵,巴之南鄙,汉兴恒为都尉理,枳县,即今涪州所理是。献帝建安中,涪陵谢本以涪陵广大,白刘璋,分理丹兴、汉葭二县以为郡。璋乃分涪陵立永宁,兼丹兴、汉葭,合四县,置属国都尉,理涪陵。蜀先主改为涪陵郡,改永宁曰万宁,又增立汉复县,后主又立汉平县。」《晋太康地记》省丹兴县,郡移理汉复,领汉葭、涪陵、汉平、万宁等五县。
[二〇]「《寰宇记》,涪陵江中有铜柱滩」 按:《寰宇记》百二十引《周地图记》云云。
[二一]「钱坫增作南入江,是也」 按:标点本《汉志》一六〇三页补「入江」二字,《校记》云:「王先谦说。」
[二二]「蜀先主置羊渠县,晋省羊渠,置南浦县」 按:《宋书 州郡志》巴东下南浦,刘禅建兴八年十月,益州牧阎宇表改羊渠立。羊渠不详,何志吴立。今按:《华阳国志》一巴东郡下云:「建安二十一年以朐忍、鱼复、羊渠、及宜都之巫、北井六县为固陵郡,武陵康立为太守。」廖刻校补汉丰县。又云:「迄吴平巴东后有羊渠,置南浦。」又南浦县下云:「郡南三百里,晋初置,主夷。」与杨《疏》不合。今按:建安十九年蜀先主已得益州,二十一年已有羊渠,非先主所置。
[二三]「赵氏乃以之当彭水,……何其疏也」 按:沈钦韩曰:「彭溪水,旧《志》自新宁雾山坎东南流七十里,经开县南一里,又东南合清江、垫江,经云阳县西四十五里入大江,其入江处曰小江口,去万县六十里。赵一清乃以阆中之彭道将当之,不知保宁府离达州新宁,东西相距五六百里,偶一彭字之同,遂尔混举,与上阳溪同为笑端也。」沈说较熊《疏》为密,故录之。
[二四]「《九域志》,云安县有博望滩」 按:今本无此文。
[二五]「千顷池水一道,西南流为云阳县汤溪」 按:《寰宇记》百四十八大昌县下作「一道西流为云安县阳溪。」《疏》所引出《清一统志》。
[二六]「汤水又南入于江,名曰汤口」 按:《通鉴》胡《注》作「左则汤溪水注之,谓之汤口。」
[二七]「江水又径东阳滩」 按:《华阳国志》朐忍县水道有东阳滩。
[二八]「惠栋《后汉书补注》乃以势为衍文,失之」 按:标点本《后汉书 郡国志》,据王先谦《集解》本引惠栋说以「势者」二字为衍文,未用杨《疏》说存「势」字。今按:杨《疏》校勘之精者,多据《水经注》全书通例,此「势」字当依沔水《注》例不删为是。沔水《注》一有「 水乃 乡溪出山,东南流径通关势南山……高祖北定三秦,萧何守汉中,欲修北道通关中,故名为通关势。」又有「小成固城北百二十里有兴势 ,诸葛亮出洛谷,戍兴势」。皆其例证。
[二九]「据《寰宇记》阳口县为梁置」 按:《寰宇记》百四十八夔州《序》云:「后魏废帝三年,移巴东郡于梁置阳口县理。」
[三〇]「今本作仿洋于山峡之旁,误」 按:「彷徨」犹「仿洋」,字异义同。「峡」误字,当作「岬」。
[三一]「《寰宇记》不载。全氏谓见《寰宇记》者误」 按《寰宇记》百四十八大昌县下:「千顷池分为三道,一道南流为奉节县西瀼水。」全氏所据。熊氏求之于奉节县西失检大昌县,反谓全误,疏矣。
[三二]「谓西峡、巴峡、归峡者,《寰宇记》也」 按:《寰宇记》百四十八作「三峡谓西峡、巫峡、归峡」。
《水经注疏》卷三十四
  后魏郦道元撰
             宜都杨守敬纂疏
                       门人枝江熊会贞参疏
 江水二戴删二字。
又东出江关,入南郡界。朱此下至谓之乌飞口为上卷之末,又此九字讹作《注》。全、赵仍在上卷。戴改为此卷首,首九字并改《经》。
江水自关,东径弱关、捍关。朱此十字讹作《经》,戴改《注》,全、赵同。赵捍改扞,云:捍关,《国策》、《史记》作扞关,字得通用。捍关, 君浮夷水所置也。会贞按: 君浮土舟于夷水,据捍关而王巴,见《夷水注》。弱关在建平、秭归界。昔巴、楚数相攻伐,藉险置关,以相防捍,会贞按:《华阳国志》一,巴、楚数相攻伐,故置扞关、阳关及沔关。阳关见上卷,此钞变扞关之文,
惟沔关无考。据《后汉书 公孙述》、《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