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土邱石柱。乾隆十二年为工人掘土所毁。

  坊东为酆都庙,神称酆都大帝,配以冥府十王。《道经》云:“酆都为阴气之主,九地之枢机。”又曰:“十王之中,七曰泰山。”故祀此。今上额曰“现因果法”。墀下有古柏,柏顶寄生桧一株,根植郁茂,俗呼飞来拍。庙始于明弘治十四年.,太监李瑾建。有嘉靖四十一年李钦撰重修碑。

  坊西旧为升元观,乾隆三十五年建行宫于此,有御书“礼元堂”额。向多古柏,今犹存数株耳。

  坊北为三皇庙,祀伏羲、神农、黄帝,配以八蜡。两庑祀先医。明弘治间,尝遣中官致祭,有御祝文脾。今以岁十二月八日致祭,为郡人蜡祭之所。

  北为升元观,观初名建封院;宋政和八年赐额“升元”,有敕牒碑。元至元二十二年,张志纯重修,改曰“朝元”,有徐世隆碑。其神祀东华帝君,俗谓之东岳福神,此则自西南而徙建者。’

  北为玉皇阁,万历八年建,白鹤泉故道也。按《明一统志》:“悬崖泻出,宛如垂练。”《岱史》云:“泉冽味甘,异于他水。”《泰山小史》云:“泉出一天门下一里,水西南流,迨宋创此城,疏泉萦绕其下。城北旧有水道,经岱届东南,出折而西南,曰运舟街。至城西南出,会(奈)河入泮归汉。”嘉靖间举入封尚章别墅于泉侧,引水为池,曰封家池。凡輶轩宴集多于此。尚章没,其家苦于供应,遂用巨釜塞之,复立阁于上。自泉塞后,宋焘以州中科目渐稀,与当事议浚通,竞为众所阻。然至今夏秋大雨时,阁旁地中犹隐隐如雷吼。西南有泉一泓,清冽甘美,盖其支流耳。乾隆十八年,知县冯光宿建石坊于前,额曰“白鹤”。西偏别构一亭。二十七年知县程志隆拓建。

  西为北斗殿,隆庆间建。前有人祖殿,祀秦始皇,盖本《史记》所云:“祖龙者,人之先也。”近改痘神祠。北为金龙四大王庙。《山东通志》称:“神为南宋谢绪,行四,钱塘人,隐金龙山,宋亡投苕水死。明天启四年,以拥护漕河封今号。”康熙元年祀此,有王纪碑。西为青帝观,顾炎武谓即月令,所谓青帝太皞也。《隋书?礼仪志》:“开皇十五年春,行幸兖州,遂次岱岳为坛如南郊,又陈乐设位于青帝坛如南郊。帝服衮冕,乘金辂,备法架,行礼毕,遂诣青帝坛祭焉。”按:观创建无考。宋祥符初重修,加封广生帝君,有御制碑。今佚。又北为金山,明立高真院于上,今名西眼光殿。殿西有眼光泉,游人多于此掬水洗目。

  自大王庙转而东北为后土殿,有宋范致君题名勒壁。门外有井曰涤尘泉。东为老君堂,古岱岳观之一隅也。唐为老氏筑宫,武后赐额曰“白鹤”。自高宗以下六帝一后修斋建醮,皆于此观;有双碑以盖趺合而束之,俗呼“鸳鸯碑”.其字四面,每面作四五层,书法不一。唐碑存于泰山者,唯此与玄宗《纪泰山铭》耳。顾炎武采入《金石文字》。迤南(田耎)基敞豁,皆岱岳观故地。按《水经注》曰:“古帝升封设舍,所跨处有石窍存焉。”在故观南趾。《从征记》曰:“中庙去下庙五里,屋宇又祟丽于下庙。庙东、西夹涧。”《岱史》裁:“向尚存古松柏十余株,有赵子昂题刻‘汉柏’二字。”今与树俱亡。是岱岳观在元以前为东岳中庙矣。

  贰

  东为群玉庵,祀王母。宋皇佑间炼师庞归蒙辈居此,赐紫服,题名于石。后人增置药王殿、观澜亭,石渠夹径,建以桥栏。庵前有飞鸾泉,又东跨涧,古有王母桥,今废;旁为吕公洞,唐双碑韦洪诗渭之“发生洞”,宋钱伯言纪游谓之“金母洞”。传纯阳子炼丹于此,内有纯阳石像。上为飞虬岭。宋焘《泰山纪事》曰:“昔吕公题诗石壁,有虬常对诗顶礼。一夕,吕公复至,挥笔点其额,遂化龙飞去,因名飞虬云。”按《岱史》:“吕公于绍圣、政和间,题诗二首于王母池。”即此。其遗刻在今府署南关帝庙壁。岭上旧有岩岩亭,金知州姚建荣建,并自为记。明成化间,参政张盛移建于水帘洞东,亦亡。洞北为虬在湾,即《岱史》所谓王母池,一名瑶池。《水经注》“古者帝王升封,咸憩此水”是也。按宋李谔记称:“昔黄帝建岱岳观,遣女七人,云冠羽衣,修奉香火以迎西王母。”其说荒远不可稽.然老君堂双碑载唐人题名,有“拜访瑶池”之语,知其久也。上有王母楼,俗称梳洗楼,圮。以中溪经流绕府城东南,遂名梳洗河。《山海经》所谓“环水”也,有环水桥,明举人张虎建。又南过封祀坛东,则河淤伏流,至木头沟复见,入泮归汶,总名中溪也。

  虬在湾北,石厂森阴,澳水澴(营),《泰山纪胜》谓之“小蓬莱”,为工人采石所毁。崖西犹有巡山李元英等及巡山孙明叔等题名,皆无朝号。又唐双碑内,刻宋人题名有“巡山供奉何怀智,巡山侍禁李安”二官名,并存考。飞虬岭东为虎山,其上有东眼光殿,雍正八年建,遥与西眼光殿对峙。

  玉皇阁北为关帝庙,康熙、乾隆间相继拓修。今上额曰“神威巨镇”。庙东有憩亭及露井。

  北为一天门坊,明参政龙光题。康熙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