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六年巡抚李树德重建。自岱宗坊至此四里,是入盘道之始。凡坊皆跨道,游者经其下也。

  北一坊,明罗洪先题曰“孔子登临处”。孔子登泰山见于《孟子》、《列子》,而其驻足之地,则谁其见而识之者乎?西为合云亭,雍正三年知州吴曙建,有今上赐亭额。

  北为天阶坊,明巡按高应芳题。

  北为元君庙。元君有上中下三庙,此其中庙也。旁有且止亭,明天启六年僧兴旺拓建,知州于可久记。康熙间建红门坊于前,额曰“瞻岩初步”,为登岱者众路之会。

  北为观音阁,旧名飞云,今上额曰“普门园应”。东为更衣事,凡士夫登岱者,至是易便服以行,今改弥勒院。其南别构一亭。东北为黑石埠,草木森蔚,溪内片石如几,曰小洞天。下有湾,曰柳条、饮马、石峡,各随地命名,大涧皆然。汉枚乘谓“泰山之()穿石”是也。东为箭竿峪,水南流经虎山北,又东南绕明尚书萧大亨先茔侧,汇水为石马湾,过岱道村吕仙桥,入梳洗河。村中有吕仙祠,万历间建,宋寿记碑。

  元君庙西北为大藏岭,自东趾至巅有石屋各一,其南丹壁悬崖,则所谓“红门”也。西为垂刀山,宋时得天书于此。西为酆都峪,俗名鬼儿峪,水南流经金山北,又西南入(奈)河。

  观音阁北跨道为万仙楼,旧称“望仙”,明万历四十八年建。上祀王母,配以列仙,中为元君,今上额曰“景会群真”。下为隐真洞。其东涧水潆纡,汇为碧泉,夹涧多樱桃绿竹,曰樱桃园。古诗“冉冉孤生竹,结根泰山阿”,今可见者,惟此与普照寺、岳东北竹子园耳。

  北为桃源峪,或谓之桃花涧,前人题刻纷纷,惜唐代题名已鑱毁,犹有“时十月张炼师因拜岳,大历八年”十数字可识。

  北为蕴亭,顺治十六年建,为游人憩息之所圮。

  北为斗母宫,古龙泉观也。明嘉靖二十一年德藩重建,济南陈輖记。

  北为高老桥坊,自一天门坊至此五里。北即高老桥,古有高老创开此道,故名。有嘉靖三十九年副使高捷重修桥碑。其旁有龙泉水,从西北山峡经此东注中溪。

  桥北山势突起,明置人祖殿,今改三官庙。东北里许有漱玉桥,圮。为砲高岭。为石经峪,宋陈国瑞题名“石经谷”。石坪广亩许,古刻隶书《金刚经》于上,字大如斗,不记姓名年号,残毁过半。明王世懋辈疑为宋元人笔而无所指实。按:北齐武平时,梁父令王子椿好内典,尝于徂徕山刻石经二,俱隶书,字迹古劲,与此如出一手,则是“经”或亦子椿书耶?隆庆间侍郎万恭云:“近人刻《大学》圣经于上端以胜之。”今佚。汪坦刻《诗般》一章在焉。北为水帘,崖多题识。稍西石壁中分,曰仙峡石,又名试剑石;万恭磨壁为记,并建石亭,额曰“高山流水”。亭西上旧有听雨轩。转而东为龙泉峰,又曰栲栳崮,石经峪水出焉。上接三叉沟,绕峰后又西南注中溪。

  三官庙北为水帘洞坊。自高老桥至此三里,一涧深广,有桥跨之,曰住水流桥。西北一里为天绅岩,山坳古洞出水,即水帘洞,危壁飞瀑,名日水帘泉,东注中溪。

  水帘洞北为登仙桥,东折而上为歇马崖,亦曰马棚崖,言崖可屋马也。《岱史》云:“向有墨书三画,风雨不灭,传为吕仙迹,故又名三字崖。”大学士、郡人赵国麟诗曰:“一涧空中落,双崖势欲连。”崖忽倾落,赵复题云:“高岸巳夷陵谷变,后来休笑画图虚。”西北为云头埠,峰峦崛起,烟云中望之若人立,或若兽蹲。其南有地,名曰白杨坊,多白杨树,石厂幽杳,额曰“白杨洞”,祀弥勒石像。有洑池;水西南流,经凌汉峰后而下,汇为碧油湾——水碧于油也,俗呼香油湾,入西溪。

  歇马崖北有圣水泉,跨道殿阁巨丽,即明嘉靖升仙阁址。乾隆十二年拓建,改为壶天阁。今上驻跸于此。有御书阁额及御制《壶天阁》诗三首,勒东北崖。西偏为倚山亭,对阁为元君殿,今上额曰“琼霄珠照”。

  北为玉皇庙,今上额曰“紫垣凝命”。其上盘岩叠嶂,为回马岭,一名石关,应劭谓之“天关”。自水帘洞坊至回马岭坊,凡七里,过此马不能登矣。有御制《回马岭》诗三首,东西勒崖。岭迤西为九峰山,,转而东为十峰岭,《岱史》称“古云岩”。下为雁石沟,旁有一石似雁也。水南流会石经峪。

  东转而上为金星亭,西折为三大士殿,西北过步天桥有十二连盘。

  北为黄岘岭,土色黄亦异他处,又名中溪山。迤东有环水南流,中溪发源于此。西折旧有黄岘岭坊,今圮。再上为二天门坊。自回马岭坊至此五里,峰回路转,是为登岱之半。有庙祀黑虎,俗呼二虎庙。旁为虎埠石,巨石蹲跗如虎。西南可览傲来。北有倒三盘。

  北为快活三,路凡三里,差不磊崅,行者快之,一名快活山。旁有玉液泉,石穴迸水。北为跨虹桥。

  自北而西为增福庙,为元君殿。西北旧有迎天坊,圮。北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