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亦当道恻然所动念。不佞私以工力程之,画而三:其所陈乞于公祖父母者一也,其要惠于乡绅长者二也。凡尔就近乡氓荷臿持杵助一二日工,以附于子来之义,庶亦众擎易举,桥其有成矣乎。”
  铁缆桥在大穆溪。《闽都记》:“丰济潭上。相传潭中有龙,兴则暴雨涨溪,冲梁突岸。乃以铁缆缆其桥,上铸铁佛,遂不为患。”
  蒙溪桥《名胜志》:“蒙溪之口有桥,去白沙五里,潮水至此而止。故余有‘潮声止白沙’之句。”
  厚屿桥在一都。
  小 桥在一都。
  拱辰桥在一都。
  遗爱桥在北门外。《名胜志》:“宋郡守元绛数游升山,郡人因其去之日,易北门为遗爱,桥名因之。”
  文山桥在文山下。
  江洋桥在十七都。元大德六年建。
  石塔桥在十九都。元至正十二年建。
  飞坑桥明永乐十五年,古田人孟贤建,并构亭。
  元沙桥在飞来峰山麓。
  坫坂桥在二十一都。明永乐十五年,建宁府人刘道同等建。
  林门桥在二十二都。以上俱府城外北。
  陈 桥在八都。凤冈里人刘世隆重修。
  周宅桥在八都。以上二桥在府城外西南。
  杨岐桥在九都。
  镜江桥国朝新建。
  泽苗桥在十一都。
  浦口桥在十一都。
  潘舍桥
  通济桥
  般若桥
  仙坂桥以上四桥,俱在十二都。以上俱府城外南。
  四达桥在芋原驿南。明洪武间建。景泰二年圯于水。知县吴益重建。
  文振桥在芋原东南,一名问政桥,有亭,柱皆石,其下低田,不通江潮。
  附:宋怀安县十三桥宋县令樊纪造。
  湿塍桥
  塍北桥
  小浦桥
  中浦桥
  湖心桥
  琴亭桥
  越塘桥
  龙腰桥
  后溪桥
  桑畲桥
  岭下桥
  范溪桥
  濑溪桥《闽都记》:“东湖既湮,赖此港浦桥梁,导东北诸水以达于东门。”按:十三桥,今俱湮塞无存。东湖见《水利》。
  渡
  西禅浦渡
  报恩前渡
  洪塘高岐渡自洪塘至水西高岐,故名。
  林豫州渡并在一都。以上在府城西。
  新道渡
  瓦埕渡并在二都。
  石边头渡在七都。
  阳岐渡在九都、十都间,亦名郑公义渡。凡江行者,南北必由此以济。波流最险,渡者维危。元郑潜改设官路,置舟立义田以赡操舟者。乡人立石碑曰:“郑公渡”。元吴海《郑公渡记》:“闽上游四州之水,从高赴下,既汇于洪塘,遂经台山,带郡城以东,其别流则南循方山,而会于长隑。台江古称险,连舰为浮桥,以济行者。元祐间,始创石梁。水道壅遏,少有淫雨,则暴流泛溢,凤岗百里以上皆为巨浸,坏庐舍,损禾麻,无岁无之。而其势日趋于南,扬突漂激,触斗噬啮,江面益广。旧时台江之险悉移于此,水西、水南诸步视为畏津。而新隑阳隑,实当江流回斡之冲,又有隧风不时摧帆折柁,舟人相语为戒。并岸强犷之徒,植党专济,他舟禁莫得行。要利不如意,则诟辱百端。扁舟苇如,坐客俱满,至不胜载而后发,少遇风涛,率多覆溺,前后不可以计。至正二十五年秋九月十二日,舟覆新隑,同死者一十八人,余以救获免。海北贰宪郑公适寓瓜山,闻而闵之。白太府,取巨木百章,营二舟,募村田亡之习于水者操之。一自白苗济阳隑;一自新隑济阳隑。置田二十五亩以给操舟者之食,不足又将劝好义者益之。舟既钜,无仓猝之虞,济是利,无邀阻之患。由是,远近之人来往者,莫不欢欣鼓舞,而颂之,曰:“江流沨沨,孰济郑公。我往我来,惠我无穷。”又曰:“汤汤江水,其深不极。脱我鱼鳖,就我几席,匪舟也车,匪川也途,公功惠我,不忘也且。”于是,凡咏歌之人与乡人父老,咸来告于予,曰:“吾侬居水滨,不能去舟楫。然数十年间,踬危者屡矣,哀溺者数矣。异时,舟人怙利且忍,视人性命者土芥然,虽众疾之,而不能革。自公建义渡以来,居人绝行者之忧,行者如在宇之安。独彼丧其利,朝夕怀怏怏心,略谋所以害而夺之者,微郑公之功,其蔑有不废者矣。夫安其利者,焉知去其害之难也,请为吾子记之。然鄙人不知故闻,昔郑子产以其乘舆济人于溱洧,君子非之,无乃为公讥乎?予曰:“不然,夫子产相郑国,躬秉其政,而涉人于国邑之内,于政诚有阙,君子非之。若公持节他道,政不得行,于此一触,耳目所闻见,遽兴恻隐之心,不能拯之于先,将图免之于后,盖仁人君子之用心也。夫田之薄,不可以不增,舟之敝,不可以不葺。公之心犹有以望于后之人,后之人抑岂无公之心乎?使后之人无公之心,则人之思公愈无已矣。”众又曰:“闻古人有所建置,而利不忘于人,人多以其氏称之。若白公渠、莱公井、苏公堤、李长者陂之类,愿刻石表曰:‘郑公渡’,则如何?”予曰:“宜。”众咸曰:“诺”,遂为记。公名潜,字彦昭,新安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