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  右营游击一员(道光六年移驻竹堑,改为北路右营游击,归北路协副将兼辖,本缺归左营兼管,十三年奉准照旧增设)、守备一员、千总一员(嘉庆十四年裁归艋舺一员)、把总三员、外委五员、额外外委二员,马战兵四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二百六十五名、守兵三百四十八名,兵战马四十匹。道光六年,统归左营兼管(原额标下中、左、右三营共兵二千七百七十名,康熙六十年移驻澎湖,六十一年仍移旧台湾府,自后复经增改调汰,今存兵额如右。)

  台湾城守营(雍正十一年添设,辖标下左、右二军)

  参将一员,驻札台湾府城。

  左军守备一员(驻防冈山汛)、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外委千总一员、外委把总三员、额外外委一员,马战兵二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百九十四名、守兵二百八十一名,兵战马二十匹。一驻札台湾府治并拨防涂堑埕南炮台塘,一驻防岗山汛,一防守罗汉门、茂公等塘汛,一防守猴洞口汛,一防守埤仔头汛,一防守盐水埔汛,一防守大湖半路竹港岗塘,一防守角带围塘。

  右军守备一员(驻防下加冬汛)、千总二员、把总二员、外委六员、额外外委一员,马战兵二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二百四十名、守兵三百四十二名,兵战马二十匹。一随防台湾府治,一驻防下加冬汛兼辖八奖溪、急水溪、北势埔、茅港尾、铁线桥、水堀头等六小塘,一分防加溜湾汛兼辖溪边、水栅、柴头港、北炮台、茑松等五小塘,一分防大穆降汛,一分防旧社汛,一分防新添大武垄汛,一分防新添大排竹汛,一分防新添麻豆汛(雍正十一年增设台湾城守,原额兵共一千名,除增改调汰外,今额如右)

  水师协(辖本标中、左、右三营,康熙二十三年添设)

  副将一员,驻安平镇城。

  中营游击一员(驻札安平镇)、守备一员(驻札安平镇)、千总二员、把总四员、外委千总二员、外委把总三员、额外外委三员,步战兵三百五十九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四百二十二名,战船见船政台湾厂。一驻防安平镇城内,一驻防安平镇城外,一分防蟒港汛,一分防北门屿汛,一分防马沙沟汛,一分防青鲲身汛,一分防鹿耳门汛,一分防大港汛,一分防炮台汛、鲲身头汛,一分防蛲港汛、蛟港汛,一配船出洋巡缉。

  左营游击一员(驻札鹿港)、守备一员、千总二员(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把总四员(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外委六员、额外外委二员,步战兵三百三十四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三百九十八名,战船见船政台湾厂。一驻防鹿港汛,一分防水里汛,一分防三林汛,一分防王功海口,一分防番仔■〈土穵〉,一驻防笨港汛,一分防海丰汛,一分防■〈鱼逮〉仔■〈土穵〉汛,一分防猴树汛,一分防新店汛,一配船出洋巡缉。

  右营都司一员(原游击一员,嘉庆十三年拨归艋舺)、守备一员(随防鹿耳门汛)、千总二员、把总三员(一员雍正十一年添设)、外委千总一员、外委把总四员、额外外委三员,步战兵三百三十五名(外委额外在内)、守兵三百九十名,战船见船政台湾厂。一驻防安平汛城内,一驻防安平镇城外,一防守鹿耳门汛,一分防打狗汛,一分防岐后汛,一分防蛲港汛,一分防赤嵌汛,一分防万丹汛,一分防西溪汛,一分防下淡水汛,一分防大林蒲汛,一分防东港汛,一分防茹藤汛,一分防放■〈纟索〉汛,一分防大军麓汛,一配船出洋巡缉(上三营原额步守兵共二十五百名,除调汰外,今额如右)。

  北路协(康熙二十三年设北路一营,雍正十一年改设,辖中、左、右三营,道光十三年,改左营为嘉义营,本协专辖中、右二营)

  副将一员,驻札彰化县,原设参将,雍正十二年改今职。

  中营都司一员(驻札彰化县)、千总二员(一员随防县治,一员驻防猫雾捒)、把总四员、外委千总把总九员、额外外委五员,马战兵五十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五百二十一名、守兵六百五十三名,战马五十匹(镇标中、左、右城守四营,额设马四十匹,道光十三年,每营裁马十匹,北路中营额设马五十匹内裁马二十匹,共裁马六十匹,其马兵六十名,以三十名改为战兵,三十名改为守兵)。一驻札彰化县城汛,一防守猫雾捒汛,一防守外四汛,一防守南北投城,一防守内木栅汛,一防守燕雾汛,一防守触口汛,一防守八卦山汛,一防守许厝埔汛,一防守大里杙汛,一防守嵌顶汛,一防守四张犁汛,一防守葫芦塘汛。

  附左营都司一员,乾隆五十三年增置,驻嘉义,道光十三年,移驻斗六门。

  右营游击一员(驻札竹堑城,原为守备,道光六年移镇标右营游击改设)、守备一员(驻防大甲汛)、千总三员、把总六员、外委九员、额外外委三员,马战兵十五名(外委额外在内)、步战兵四百七十九名、守兵五百二十二名,兵战马十五匹。一驻札竹堑城,一移驻大甲汛,一分防后垄汛,一分防铜罗湾汛,一分防杨梅坜汛,一分防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