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今属编户一里,秋米一百十石。州今省。

  ○归峰山州治西。山势有趋归之状,因名。

  ○大江在州西南。自奉议州流入境,又东入隆安县境。《志》云:州治西南有三索桥,即大江所经也。

  ○润山堡《图经》云:在州东。又州西有丹良堡。

  果化州府西南三百二十里。西北至田州三百五十里,东北至归德州百里。

  唐羁縻蛮峒地。宋为羁縻果化州,仍隶邕州。元属田州路。明初,属田州府洪武二年,土官赵荣归附,授世袭知州,以流官吏目佐之。弘治中,为田州所侵铄,改隶南宁府,仍以赵氏世其职。弘治十八年,改今属编户一里,秋米一百四十石。州今省。

  忠州府西南四百余里。西至思明府百余里。

  唐羁縻蛮地。宋置忠州,属邕州迁隆寨。元属思明路。明初,属思明府《土司考》:忠州土官黄姓,其先江州之族。明初,黄威庆率子中谨归附,授威庆江州,中谨忠州,各世袭。隆庆中,知州黄贤相与思明土官黄承祖争四都地,贤相擅命侵据,官兵讨擒之,因改州属南宁府,仍以贤相子有翰世其职。隆庆三年,改属南宁编户一里,秋米二百一十石,贡马。今仍属思明。

  下雷州府西五百八十里。西北至镇安府百三十里,南抵太平府安平州界百二十里,西抵交趾界二百里。

  唐羁縻蛮地。宋置下雷州。元因之。明初为下雷峒时州印失,因废为峒,属镇安府。嘉靖四十三年,改属南宁府《土夷考》:下雷峒长许永通,明初归附,调征有功,世袭峒长。嘉靖十四年,复得旧印,仍号下雷峒,后改今属。万历中,以地逼安南,升下雷州,授许应为土官,流官吏目佐之。万历十八年,升为下雷州编户一里,秋米百石。今省。

  ◇太平府西南至交趾界二百四十五里,南至江州界六十五里,西至龙州百八十里,北至向武州界三百里。自府治至布政司二千五十里,至江南江宁府六千九百八十里,至京师一万四百二十五里。

  古南粤地。汉属交趾郡地名丽江。晋、宋以来,为夷獠所据。唐为羁縻蛮地《志》云:即西原蛮地也,隶安南都护府。其后,或臣或叛。宋平岭南,于左、右二江溪洞立五寨,此为太平寨与古万、迁隆、永平、横山四寨为五也。五寨各领州县溪洞,属邕州。元初,仍为太平寨,后改置太平路,控制左江州县溪洞。明洪武二年,改为太平府《土夷考》:元至正间,太平路为上思酋黄英衍所据,迁路治于驮卢村。洪武元年,归附,因改路为府,设流官知府统之,复迁府治于丽江。编户三里,秋米二千石有奇,领州四、县一,又羁縻州十四、县二。今仍曰太平府。

  府内环溪峒,外达交趾,山川围绕,为西南之藩翰。

  崇善县附郭。宋置羁縻崇善县,隶古万寨。元隶太平路。明洪武初因之,土酋赵氏世袭。宣德间,改流官。嘉靖十九年,迁入郭内。编户十六里。

  ○太平城今府城。一名壶城,以丽江自西北来经城南复折而东北屈曲如壶也。元末,徙治驮卢,在今城东北三十里。洪武初,复还旧治。六年,创筑府城,以砖。永乐六年,易以石。正德十四年,复修筑。隆庆六年,水泛城淹,旋复修治。万历三年,复营缮。旧有门五,正德末塞西南一门,今为门四。东、西、南三面皆据河为险。城周不及四里。

  崇善废城府西北五十里。古名崇山。宋置崇善县,隶古万寨。元隶太平路。明洪武初,土官赵福贤归附,子暹袭。宣德间,暹叛,攻破左州,占据村峒四十余所,帅臣顾兴祖讨诛之,始改流官。嘉靖初,徙入郭内。今故址犹存。

  ○将军山在府城东。山势耸立,如武士然。或谓之衣甲山,今名文奎山。又金柜山,在府城东隔江,山形如柜,其中虚明,可容百人。○笔架山,在城东一里。其北曰{劳}山、筋竹山,上多产竹,故名。又城东三里曰蛾眉山,屹立云表。其并峙者曰白云山,方岩连亘,如玉屏然。有七洞相连,而白云最胜。其相近者又有尖峰,峰尖而秀,如卓笔然。

  灯架山府北四里。高耸尖秀,望之巍然。又鳌头山,在府东北四里,屹立江心,形如砥主。其西即峨眉山也。每春夏,波涛冲激,有声如雷,俗名鸡笼山。《志》云:城北三里有石门,其石突立江上,中通如门。又有感谷,在城西北一里,上有进宝石,下瞰江流,状如石阙。

  青连山府北十里。山势绵亘三百余里,峰峦纷列,青翠相连。其阳青山岩,高阔深邃,奇胜不一。岩中之土可以煎硝,郡人取之。又北四十里曰盘环岭,纯土可耕,望见太平、安平二州,一名望州岭。

  崇官山旧县北二里。县因以名。或云即古崇山,舜放兜处,传讹也。《一统志》旧县南二里有环岭,盖即盘环岭矣。

  ○府前江在府城南,即丽江也。亦曰左江。发源交趾界广源州,合七源州之水,历凭祥州、思明州、龙州、下冻州,会崇善县水,经府城西,环绕城南而东北出,历左州、思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