受业朱筠,延至署,订金石文字,旋抱病辞。嘉庆四年,和珅既伏诛,诏举枉曲,于是先生去官事闻,敕史部起复而先一月竟卒,年五十有五。
  先生生平博洽于学,诸经注疏、三史、通鉴,皆能暗诵。好收藏碑版,游历所至,如嵩山泰岱,遇有石刻,扪苔剔藓,尽心摹拓。或不能施■〈亹毛〉椎者,必手录一本。惬师杏园庄民家掘得宋刘韬墓志,重几百斤,急往购之,负之行数十里,困惫无恤,其嗜古有如此。所著《三礼义证》十二卷,《群经义证》八卷,《经读考异》八卷、补一卷,《四书考异》一卷,《句读叙述》二卷,《金石三跋》十卷,《续跋》十四卷,《偃师堂石遗文录》,并核定五经异义,驳异义补遗,箴膏肓,起废疾,发墨守、郑志等,各若干卷。《授望文抄》十卷,《诗抄》八卷,《读史金石集目》、《年谱》、《授堂札记》又若干卷。
  ○夏鸾翔
  夏变翔,字紫笙,浙江钱塘人。
  诸生。以输饷议叙,得詹事府主薄。年少聪颖,讲究曲线诸术,洞析圆出于方之理。条列各法,更推演以究其变。撰《洞方术图解》二卷。谓"楕圆及诸曲线其理皆出于平圆,苟会其通,则制器尚象,俯仰观察,为用无穷。"撰《致曲术图解》二卷。复尝专立捷术,以开各类乘方通为一术,可径求平方根数十位,不论益积翻积,俱为坦途。成《少广缒凿》一卷。又《万象一原》九卷。刻汪氏《振绮堂丛书》中。
  ○夏荃
  夏荃,字退庵,江苏泰州人。
  编辑《海陵文征诗征》凡数十卷,又撰《退庵笔记》十六卷,《梓里旧闻》八卷。凡桑梓旧闻,衣冠盛事,故书杂记,轶行遗文,下及技艺寸长,乡闾琐语,莫不辨非求是,援古证今,搜罗甚富。宝应刘宝楠称其"在小说杂家间,固梦溪香祖之流亚也"。又集其所获古钱干馀品而录之为谱,谱凡八卷。前有《历代年号重袭考》,《历代钱谱考》,为之辨真赝,别良楛,考其年世,核其异同,旁征百家,折衷至是。虽未能悉存模拓,而专重考证。后此李竹朋之纂《古泉汇》,实用其例。海陵韩国钧跋以为"审是非,辨得失,能订董广川、洪景伯诸家之误;其考年号重袭,亦与赵瓯北、李申耆相伯仲。洵乎为史学之津梁,圜府之龟鉴也!"以明经终。生平勤于著述,而付印者仅《海陵文征》二十卷,其馀俱未梓行。甚至遗稿散失,十不存一。韩公编《海陵丛刻》,始取其《退庵笔记》、《梓里旧闻》、《退庵钱谱》、表而章之,而先生遗著赖垂不朽云。
  ○夏燮
  夏燮(公元1800-1875年),字嗛甫,又字季理,别号江上蹇叟、谢山居士,安徽当涂人。
  夏燮出身于书香门第,自幼受家庭教育的熏陶,兄弟之间自相师友,学业日进。他除熟谙经书、音韵学之外,"兼深史学,留意时务",成为一代史家。
  夏燮于道光元年(公元1821年)中举人,初任青阳县学训导。道光三十年,任直隶临城县学训导,《中西纪事》初稿编次成书。咸丰十年(公元1860年)十月,曾国藩调任两江总督,驻扎在祁门。夏燮从浙江返回江西,调入曾国藩幕府。这时,夏燮从事于明史的研究,开始了撰写《明通鉴》的准备工作。接着又做了江西巡抚毓科、沈葆桢的幕撩,处理过长江设关和江西法国教士传教纠纷。同治元年(公元1862年),他在《与弘莲详明经论修明通鉴书》中,阐述了修《明通鉴》的目的和凡例。同治四年六月,他又将《中西纪事》增订为24卷,刻印发行。其后在江西历任吉安、永宁、宜黄等县知县。同治十二年,在宜黄县任所刊刻了《明通鉴》一百卷。
  夏燮在宜黄县任内,历年亏空,多达几万金。此事被江西藩司刘秉璋查觉,历次交代不清。光绪元年(公元1875年),夏燮在贫病忧愤中去世。夏燮死后,官府逼还欠款,其家人只好将夏燮的藏书出售偿债,但杯水车薪,无济于事。刘秉璋曾派人告诉夏家,如果愿将《明通鉴》木版归官书局,可折价一万五千金。由于夏家不肯,于是刘秉璋便报请江西巡抚刘坤一,将夏燮参奏革职、查抄、监追。至光绪七年,欠款尚未还清,其子夏■〈來上金下〉也遭受连累。江西巡抚李文敏参奏他"顽抗不缴,实属延玩"。上谕将在外省任职的夏■〈來上金下〉暂行革职,由吴元炳委员押解到江西,勒逼追缴。夏燮所刻的书版,被没入江西官库。光绪九、十年间,两江总督左宗棠,鉴于夏燮是当时的著名学者,奏请朝廷将他列入儒林传。这时刘秉璋已调升浙江巡抚,见到左宗棠的奏稿后,便旧事重提,将夏燮亏欠公款原案同时上奏。并说:"岂有亏空公款数万金,而可称为儒林者?"因而撤销左宗棠原奏。
  夏燮勤于撰述,著作甚多,他的代表作为《中西纪事》和《明通鉴》。
  《中西纪事》全书二十四卷,记载鸦片战争前后至咸丰末年中外关系的史事。例如,对于英国侵略者用炮舰政策,打开中国大门,强行通商的经过,以及西方教士来华传教的始末等,记载甚为详细。特别可贵的是他搜集了抗击外国侵略而英勇牺牲的烈士事迹,列为《海疆殉难》一目,加以记录。《中西纪事》的编撰,采用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