杜门深居,著书以为乐。谢却宾客,绝口不谈时事。意有所感,一寓于诗,人莫能窥其际。十月三日,辙卒,年七十四。十一月乙丑,追复端明殿学士,特赐宣奉大夫。七年

  三月二十五日,夫人史氏卒,同葬汝州郏城县上瑞里。三子:迟,字伯充,官至大中大夫、工部侍郎、徽猷阁待制,绍兴二十五年卒;适,字仲南,官至承议郎、通判广信军,宣和四年卒;逊,字叔宽,官奉议郎、通判泸州潼川府,靖康元年卒。五女,文务光、王适、曹焕、王浚明、曾纵其婿也。务光,字逸民;适,字子立;焕,字子文;纵,字元矩。迟二子:简、策;适三子:籀、范、筑;逊四子:筠、箴、箱、簦。辙有《诗传》二十卷、《春秋集传》十二卷、《老子解》二卷、《栾城集》、《后集》、《第三集》共八十四卷、《应诏集》十二卷。子瞻评其文以为:“子由之文实胜仆,而世俗不知,乃以为不如。其人深,不愿人知之。其文如其为人,故汪洋澹泊,有一唱三叹之声,而其秀杰之气终不可没。”辙少读太史公书,患其疏略,汉景、武之间,《尚书》古文、《诗毛氏》、《春秋左氏》皆不列于学官,世能读之者少,故其所记尧舜三代之事,多不合圣人之意。战国之际,诸子辩士各自著书,或增损古事,以自信其说,一切信之。甚者至采世俗之语,以易古文旧说。及秦焚书,战国之史不传于民间,秦恶其议己也,焚之略尽。幸而野史一二存者,迁亦未暇详也,故其记战国,有数年不书一事者。于是因迁之旧,上观《诗》、《书》、《春秋》,旁取《战国策》及秦汉杂录,起伏羲、神农,讫秦始皇帝为七本纪、十六世家、三十七列传,谓之《古史》,凡六十卷。晚在海康刊定《旧解老子》,寄子瞻。子瞻题其后曰:“昨日子由寄《老子新解》,读之不尽卷,废卷而叹。使战国有此书,则无商鞅、韩非;使汉初有此书,则孔、老为一;使晋宋间有此书,则佛、老不为二。不意老年见此异特。”及归颍昌,时方诏天下焚灭元学术。辙敕诸子录所为《诗》、《春秋传》、《古史》,子瞻《易》、《书传》、《论语说》,以待后之君子。复作《易说》三章及《论语拾遗》以补子瞻之阙。其论大衍之数五十,天地之数五十有五,尽埽古今学者增损附会之说,得其本真。既没,籀等述其绪训,为《颍滨遗语》一卷。绍兴中,以迟贵,累赠太师,封魏国公;史氏,楚国太夫人。〈光绪乙酉十一月,从《大典》卷二千三百九十九卷录出。〉〈《苏颍滨年表》一卷,宋孙汝听撰。陈振孙《书录解题》载:《三苏年表》三卷,右奉议郎孙汝听编。《大典》止收老泉一卷,颍滨一卷。馆臣著于存目,今不特原书失传,即《大典》本亦不见。昔年在馆从《大典》苏字韵录出,又失去老泉一卷。此书纪载翔实,究胜于后代所编者。惟转辗钞讹,再取《颍滨遗老传》及诗文集较之,十得八九矣。宣统己酉九秋江阴缪荃孙跋。〉
 

 



 

 
●序跋提要
【栾城后集引】
  予少以文字为乐,涵泳其间,至以忘老。元六年,年五十有三,始以空疏备位政府,自是无述作之暇。顾前后所作至多,不忍弃去,乃裒而集之,得五十卷,题曰《栾城集》。九年,得罪,出守临汝,自汝徙筠,自筠徙雷,自雷徙循,凡七年。元符三年蒙恩北归,寓居颍川。至崇宁五年,前后十五年,忧患侵寻,所作寡矣,然亦班班可见,复类而编之,以为后集,凡二十四卷。眉山苏氏子由书。

  【栾城第三集引】

  崇宁四年,余年六十有八,编近所为文得二十四卷,目之《栾城后集》。又五年,当政和元年,复收拾遗稿,以类相从,谓之《栾城第三集》。方昔少年,沉酣文字之间,习气所薰,老而不能已,既以自喜,亦以自笑。今益以老矣,余日无几,方其未死,将复有所为,故随类辄空其后,以俟异日附益之云尔。颍滨遗老书。

  【宋淳熙刻本邓光序】

  右栾城先生家集,校闽、蜀本篇目,间有增损。从郡斋纟由绎其故,盖复官谢表后所附益章疏稿有所削也。于政事书条例司状,见公入朝之始,揆事中远,如汉贾谊;议河流、边事、茶役法,分别君子小人之党,反复利害,深入骨髓,窃比之陆宣公贽。歌诗千数百篇,曾无几微见用舍废兴之异。晚岁杜门颍川,喜秋稼句曰“我愿人心似天意,爱惜老弱怜孤贫。”仁民爱物,可谓中心藏之,何日忘之矣!伏读敛衽,请事斯语。淳熙六年七月望日,从政郎、充筠州州学教授邓光谨书。

  【宋淳熙刻本苏诩序】

  太师文定栾城公集,刊行于时者,如建安本颇多缺谬,其在麻沙者尤甚,蜀本舛亦不免。是以览者病之。今以家藏旧本,前后并第三集合为八十四卷,皆曾祖自编类者,谨与同官及小儿辈校雠数过,锓版于筠之公帑云。时淳熙己亥中元日,曾孙朝奉大夫、权知筠州军州事诩谨书。

  文林郎、筠州军事判官倪思校勘官从政郎、充筠州州学教授邓光奉议郎、知筠州高安县事闾丘泳

  【宋开禧刻本苏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