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甘遂

内容:【气味】
甘寒有毒。阳也。
【主治】
大腹肿满。泻十二种水气肿满。若水溢胸中。非此不能除。仲景治心下留饮与甘草
同用。取其相反而立功也。又河间治水肿不全消者。以甘遂末涂腹绕脐令满。内服甘草水。
其肿便去。亦反治之义也。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雄黄

内容:【气味】
苦平寒有毒。
【主治】
杀百毒。辟百邪。杀蛊毒。人佩之鬼神不敢近。入山林虎野狼伏。涉川水毒物不敢伤
。佩入丛草即不畏蛇。大抵雄黄入肝经气分。故肝风肝气。惊痫痰涎。头痛眩晕。暑疟泄痢
积聚诸病。用之有殊功。又能化血为水。有患者疡生于颊连齿辅车。外肿若覆瓯。内溃出脓
血。痛楚难忍。以雄黄为君。佐之以石胆丹砂矾石磁石。烧之三日三夜。其烟上着。用鸡羽
扫取以注疮。恶肉破而骨自尽出也。雄黄雌黄俱是同产。但以山阴山阳受气不同耳。服食家
重雄黄。取其得纯阳之精也。雌黄则兼有阴气。大寒不入药饵。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荞麦

内容:【气味】
甘平寒无毒。
【主治】
降气宽肠。压丹石毒。炼肠胃滓滞。而治浊带泄痢腹痛上气之疾。气盛有湿热者宜
之。若脾胃虚寒人食之。则大脱元气而落须眉。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山楂

内容:【气味】
酸冷无毒。
【主治】
消食积。补脾健胃。行结气。消肉积滞血痛胀。化血块气块。若胃中无食积。脾虚
不能运化不思食。多服之则反克伐脾胃生发之气。



<目录>寒性药品

<篇名>漏蓝子

内容:(一名木鳖子。)
【气味】
苦辛有毒。
【主治】
恶痢冷漏疮恶疮疠风。凡漏疮年久者。复其元阳。当用漏蓝子辈加减用之。如不当

而轻用之。又恐热气乘虚变移结核。而为害尤甚也。按类编云。一人两足生疮。臭溃难近。
夜宿五夫人祠下。梦神授方用漏蓝子一枚。生研为末。入腻粉少许。井水调涂。依法治之果
愈。盖此物不堪服饵。只宜入疮科也。



<目录>热性药品

<篇名>附子

内容:【气味】
辛温有大毒。可升可降。阳中之阴。浮中之沉。无所不至。入手少阳足少阴三焦命
门之剂。
【主治】
风寒咳逆。温中。散脏腑沉寒。拘挛膝痛。补虚散壅。脊强而厥。久病呕哕。反胃
噎膈。痈疽不敛。下痢赤白。助阳退阴。凡伤寒传变三阴及中寒夹阴。虽身大热而脉沉者必
用之。近世阴症伤寒。往往疑似。不敢遽用。直待阴极阳竭。而莫之救。则惑之甚也。岂知
附子禀雄壮之质。有斩关夺将之功。能引补气药行十二经。以追复散失之元阳。引补血药入
血分。以滋养不足之真阴。引发散药开腠理。以祛逐在表之风寒。引温暖药达下焦。以驱除
在里之阴湿。功能退阴扶阳。起死回生。信不诬也。仲景八味丸用为少阴经之向导。又其性
走而不守。健悍走下。以行地黄之滞。后人不审。相习为治风之药。并为补药。亦惑之甚也
。又熟附配麻黄。发中有补。仲景麻黄附子细辛汤。麻黄附子甘草汤是也。又曰附子无干姜
不热。得甘草则性缓。得桂则补命门真火。川乌头即生附子之母。气辛温。功同附子而稍缓
。又曰川乌头性轻疏。温脾去风。又云服乌附药。并宜冷服。谓阴寒在下。虚阳上浮。治之
以寒。则阴气益甚而病增。治之以热。则拒格而不纳。热药冷冻饮料。下嗌之后。冷体既清。热
性便发。而病气随愈。不违其情。而致大益。此热因寒用。反治之妙也。天雄乃种附子而内
中生出者。又或附子中变换而出。其形长而不生子。故曰天雄。元素曰。非天雄不能补上焦
之阳虚。但思上焦阳虚。即属心肺之分。当用参 。不当用天雄。不知补下即所以益上。先
贤非误认上尖为上药也。



<目录>热性药品

<篇名>干姜

内容:【气味】
辛温无毒。半浮半沉。可升可降。阳中之阴也。又云大辛大热。为阳中之阳。
【主治】
其用有四。通心助阳。去脏腑沉寒痼冷。发诸经之寒气。疗感寒腹痛。故肾中无阳

脉气欲绝。附子为引。名姜附汤。亦治中焦寒邪淫胜之症。又能补下焦。故四逆汤用之以治
里寒。理中汤用之以回阳气。或言干姜为心脾二气分之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