足追踵前良,盖亦一家撰制。吾去世之后,可贻诸知音尔。
本草经卷上(序药性之源本,论病名之形诊,题记品录,详览施用。)
本草经卷中(玉石、草、木三品。)
本草经卷下(虫兽、果、莱、米食三品,有名未用三品。)
右三卷,其中、下二卷,药合七百三十种,名别有目录,并朱、墨杂书并子注,今大书
分为
七卷。(唐本注《汉书・艺文志》有黄帝内、外经。班固论云∶经方者,本草石之寒温,

疾病之深浅。乃班固论经方之语,而无本草之名。唯粱《七录》有《神农本草》三卷,陶据
此以别录加之为七卷。序云三品混糅,冷热舛错,草、石不分,虫、兽无辨;岂使草木同品
,虫兽共条,披览既难,图绘非易。今以序为一卷,例为一卷,玉石三品为三卷,草三品为
六卷,木三品为三卷,禽兽为一卷,虫鱼为一卷,果为一卷,莱为一卷,米谷为一卷,有名
未用为一卷,合二十卷。其十八卷中,药合八百五十种,三百六十一种“本经”,一百八十
一种“别录”,一百一十五种“新附”,一百九十三种“有名未用”。)
上药一百二十种为君,主养命以应天,无毒,多服、久服不伤人。欲轻身益气,不老延
年者
,本上经。
中药一百二十种为臣,主养性以应人,无毒、有毒,斟酌其宜。欲遏病补虚羸者,本中
经。
下药一百二十五种为佐使,主治病以应地,多毒,不可久服。欲除寒热邪气、破积聚、
愈疾
三品合三百六十五种,法三百六十五度,一度应一日以成一岁,倍其数,合七百三十名
也。

录》之文也,当作墨书矣。盖传写浸久,朱、墨错乱之所致耳。遂令后世览之者,捃摭此类
,以谓非神农之书,乃后人附托之文者,率以此故也。)
上本说如此。今按上品药性,亦皆能遣疾,但其势力和浓,不为仓猝之效,然而岁月常
服,
必获大益,病既愈矣,命亦兼申。天道仁育,故云应天。一百二十种者,当谓寅、卯、辰、
巳之月,法万物生荣时也。
中品药性,疗病之辞渐深,轻身之说稍薄,于服之者祛患当速,而延龄为缓。人怀性情,

下品药性,专主攻击,毒烈之气,倾损中和,不可常服,疾愈即止。地体收杀,故云应
地。
凡合和之体,不必偏用之,自随人患,参而共行。但君臣配隶,根据后所说,若单服之者,
所不论尔。
药有君、臣、佐、使,以相宣摄。合和宜用一君、二臣、三佐、五使;又可一君、三臣、
九佐、使也。
上本说如此,今按用药,犹如立人之制,若多君少臣,多臣少佐,则气力不周也。而检
仙经
、世俗者方,亦不必皆尔。大抵养命之药则多君,养性之药则多臣,疗病之药则多佐;犹根据
本性所主,而兼复斟酌,详用此者益当为善。又恐上品君中,复各有贵贱,譬如列国诸侯
,虽并得称制,而犹归宗周;臣佐之中,亦当如此。所以门冬、远志,别有君臣;甘草国老
,大黄将军,明其优劣,皆不同秩。自非农歧之徒,孰敢诠正,正应领略轻重,为其分剂也

药有阴阳配合,(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凡天地万物,皆有阴阳、大小,各有色类,
寻究
其理,并有法象。故毛羽之类,皆生于阳而属于阴;鳞介之类,皆生于阴而属于阳。所以空
青法木,故色青而主肝;丹砂法火,故色赤而主心;云母法金,故色白而主肺;雌黄法土,
故色黄而主脾;磁石法水,故色黑而主肾。余皆以此推之,例可知也。)子母兄弟,(臣禹锡
等谨按蜀本注云∶若榆皮为母,浓朴为子之类是也。)根茎花实,草石骨肉。有单行者,

相须者,有相使者,有相畏者,有相恶者,有相反者,有相杀者。凡此七情,合和视之,当
用相须、相使者良,勿用相恶、相反者。若有毒宜制,可用相畏、相杀者;不尔,勿合用
也。(臣禹锡等谨按蜀本注云∶凡三百六十五种,有单行者七十一种,相须者十二种,相
使者
九十种,相畏者七十八种,相恶者六十种,相反者十八种,相杀者三十六种。凡此七情,合
和视之。)
上本说如此。今按其主疗虽同,而性理不和,更以成患。今检旧方用药,亦有相恶、相
反者
,服之乃不为害。或能有制持之者,犹如寇、贾辅汉,程、周佐吴,大体既正,不得以私情
为害。虽尔,恐不如不用。今仙方甘草丸,有防己、细辛,俗方玉石散,用栝蒌、干姜,略
举大体如此。其余复有数十条,别注在后。半夏有毒,用之必须生姜,此是取其所畏,以相
制尔。其相须、相使者,不必同类,犹如和羹、调食鱼肉,葱、豉各有所宜,共相宣发也。
药有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