汗。汗出则不能言,耳聋,不知痛所在,身青而色变,名曰重 ,如此者医杀之耳。
治湿温如前证者,白虎汤主之。(方在伤寒厥阴门中。)
湿温多汗,妄言烦渴,\x石膏甘草散\x。
石膏 甘草(等分)
细末,浆水调下二钱匕,日三服。
庞曰∶愚医昧于冷热之脉,见足胫冷,多行四逆辈,如此医杀者不可胜计。湿温脉小紧,有如
伤寒脉,但证候有异,数进白虎,则胫自温而瘥也。
病患素伤于热,因复伤于热,变为温毒。温毒为病最重也。
本太阳病不解,转入少阳,小柴胡证罢,此为坏证,知犯何逆,以法治之。
寸口脉洪而大,数而滑,洪大荣气长,数滑胃气实,荣长即阳盛,怫郁不得出,胃实即牢难,
大便苦干燥,三焦闭塞,津液不通。医复发汗,令阳气盛不周;复重下之,大便遂秘,小便不利。
荣卫相搏,五心烦热,两目如火,鼻干面赤,舌燥
齿黄而大渴,过经成坏病。(巢氏亦载此一候,今列入证中,经手神效方附。)治如前证。
\x三黄石膏汤\x
石膏(一两,研) 黄连 黄柏 黄芩(各半两) 香豉(二合半) 栀子(五个) 麻黄(三
分)
咀,水三升,煎取一升,分三服。未中病,再一剂,其效如神。
《深师方》曰∶伤寒已八九日,三焦生热,其脉滑数,昏愦,身热沉重拘急,或时呻吟。欲攻
内则沉重拘急,由表未解,直用汗药则毒因加剧。古方无表里兼疗者,思以三黄汤解其内,有所增
加,以解其外,故用三黄石膏汤。
论曰∶伤寒发汗,或下或误,后三焦热,脉候洪数,谵语不休,昼夜喘息,鼻中屡衄血,而疾
势不解,身目如发黄,狂躁欲走,宜三黄石膏汤。
以上四种温病,王叔和所谓同病异名,同脉异经者也。风温与中风脉同,温疟与伤寒脉同,湿
温与中湿脉同,温毒与热病脉同,唯证候异而用药有殊耳,误作伤寒发汗者,十死无一生。



<目录>卷第五\天行温病论

<篇名>败坏别行方

属性:天行病经七日以上,热势弥固,大便秘涩,心腹痞满,食饮不下,精神昏乱恍惚,狂言谵语,其
脉沉细,众状之中,无一可救,决计\x附子鳖甲汤\x。(不可作煮散。)
鳖甲 白藓皮 茵陈(各半两) 细辛 桂枝 白术 吴茱萸 附子 枳实(各一分) 大黄
(三分) 生姜(一两)
咀,水三升,煮一升,温作三服。
伤寒将理失节,服冷药太多,伏热在脏,手足厥逆,爪甲稍青,恐阳气渐衰成阴毒瓦斯,踟蹰之间,
变入狐惑,面色斑斑如锦纹,\x木通桂枝汤\x。
木通 桂(各一两) 吴茱萸 细辛(各一分) 甘草(半两) 葱白(六茎) 枣(九个)
咀,水二升半,煎一升二合,去滓,温作四服。
伤寒三七日至四七日,劳 不歇,热毒不止,乍热乍寒,乍瘥乍发,动作如疟,\x鳖甲恒山汤\x。
鳖甲 恒山 牛膝(各三分) 大青 牡丹(各半两) 石膏(二两) 乌梅肉 甘草(各一分)
淡竹叶 豉 生麦门冬 生地黄(各二合半)
咀,水五升,煎二升半,温饮一盏。
伤寒八九日不瘥,名曰败伤寒,诸药不能治者,\x鳖甲犀角汤\x。
鳖甲 升麻 柴胡 乌梅肉 枳实 犀角屑 黄芩(各半两) 甘草(一分) 生地黄(二合半)
咀,水三升,煎一升半,分五服,日三夜二。
败伤寒,头痛骨肉痛,荒言妄语,医所不能疗者,用前黑奴丸主之。(方在杂汗证中。)
庞曰∶有人患时气,经六七日,因发狂,遂眼瞪不瞬,手挛 曲,口噤或有张口者,冥冥不知
人事,口鼻气绝,但心头温,面色和,六脉皆动,一如尸厥,如此不省五六日。因作成败计,救用
风引汤加附子,灌下两服遂省。
\x风引加附子汤\x
寒水石 石膏 赤石脂 白石脂 紫石英 滑石(各六钱) 附子(一个) 龙骨 大黄
干姜(各四钱) 甘草 牡蛎粉(各二钱) 桂枝(三钱)
粗末,每服三钱匕,水一盏,煎至七分,去滓,温饮之。



<目录>卷第五

<篇名>小儿伤寒证

属性:小儿伤寒发热,自汗多啼,\x葛根芍药汤\x。
葛根(三分) 芍药 甘草 黄芩 桂枝(各半两)
粗末,每服三钱,水一盏,煎六分,去滓,温温作二服,相次与之。热盛者,去桂,加升麻半
两。无汗者,加麻黄一两。喘者,加杏子半两。
庞曰∶小儿伤寒,始因壮热不除,被汤丸下后,其项强眼翻,弄舌搐搦,如发痫状,久则哽气,
啼声不出。医以为惊风,屡服朱砂、水银、牛黄、录粉、巴豆、竹沥之类,药皆无验。此由误下后,
毒瓦斯结在心胸,内热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