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感冒诗

属性:四时感冒客邪侵,寒热头疼嗽不禁,解散香苏饮微取汗,须知病浅勿求深。
疟疾症寒热往来有定候,其邪主于少阳之经。少阳居阴阳之界,属半表半里。阴胜于阳
则发寒,阳胜于阴则发热。即寒多热少为寒疟,单寒无热为牝疟,热多寒少为热疟,先热后
寒,单热无寒为瘅疟,无非阴阳之造其偏也。日发者轻,间日者重,三、四、五日为尤重,
以邪之渐深,而舍渐远也。治法初宜二陈汤、平胃散,倍加柴胡、生姜以散之,中用小柴胡
汤去人参加青皮以和之。若欲急于取效,加生常山三钱以猛驱之,末用六君子汤、补中益气
汤加半夏倍柴胡以补之。凡病穷必及肾,必须间服桂附八味丸以补其肾,是为王道治法,或
用冬白术一两,生姜五钱,水煎服,六日服六剂,必愈。虚甚者再加附子二、三钱,热多者
加当归四、五钱。以其邪自外来,用上诸法,正气亦复,邪气亦从汗解,故列于表证。
(经义)《素问・疟论》曰∶“夫 疟皆生于风,其蓄作有时者何也。”按∶黄帝此问,
伯所答,凡二千余言,不能逐一解释,且难与中人以下告语。余即于此一问,得其大纲,所
谓一言尽盖其义也。盖 者皆也,疟者残疟也,疟症种种不一,皆谓之疟。读“ 疟皆
风”一句,味一“皆”字,便知此一句为诸疟之总纲矣。夫六淫之邪,皆能成疟,而风为诸
病之长,言风可以概其余也。蓄者,邪蓄于经,有时而伏也,作者病见于外,不期而发也。
又曰∶“夏伤于暑,秋必病疟”。《生气通天论》曰∶“夏伤于暑,秋为 疟”。《阴阳
象大论》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灵枢・论疾诊尺》曰∶“夏伤于暑,秋必 疟
”《金匮真言论》曰∶“夏暑汗不出者,秋成风疟”。合此数论,是疟为暑邪无疑矣。但“
暑”字不可认为阳暑,阳暑伤气而多汗,感而即发,邪不能留。其伏留而不去者,惟阴暑之
无汗也。故凡患疟者,必因于盛暑之时,贪凉取快,不避风寒,或浴以凉水,或澡于河流,
或过食生冷。壮者邪不能居,未能致病,怯者伏于营卫之舍,新邪触之,则疟疾发矣。何以
谓之“舍”,即经隧所历之界分,如行人之有传舍也。本论谓∶此荣气之所舍是也。大旨曰
风,曰暑者,以疟皆从外邪而起也。曰“舍”者,以邪有深有浅,舍有远有近,故或有一、
二日作及四、五日作之异也。仲景以此旨奥妙难言,故以“疟脉自弦”一句,取少阳为捷法
。余宗其说,又为天分之高者引其端,欲其熟读《内经》而有得也。



<目录>卷二\运气易知

<篇名>疟疾诗

属性:寒热循环有定时,疟成权在少阳司,热多阳亢邪归胃(少阳兼阳明,热多寒少或但热不寒
,寒盛阴生病属脾(少阳兼太阴,寒多热少,或但寒不热。)开手二陈平胃属,收功六(君)子补中
(益气汤)规。更闻肾气丸多效(三阴疟三日一发,五更时以姜汤送下肾气丸三钱,三月可效,)姜
术同煎效更奇。
瘟疫症来路两条∶一条自经络而入,辨症治法,与感冒无异,宜服人参败毒散,温覆以
取微汗,俾其从经络入者,仍从经络出也。一条从口鼻而入,一人之病,传染一家以及一乡
一邑。其症发热头痛,口渴胸满,时吐黄涎,宜藿香正气散,大旨在辛香解秽四字,俾其从
口鼻入者,仍从口鼻出也。过此不愈,则传入于里。大热、大渴,自汗者,宜白虎汤以清之
。谵语,大便闭者,宜三一承气汤以下之。若表里之邪俱实,不汗不便者,宜用防风通圣散
,汗下之法,一剂并行而不悖。若过七日,为一经已尽,病仍不愈,及病患素禀不足者,宜
间用六味地黄汤,四物加人参,元参之类以补之,与伤寒治法略同,但此症七日,得大汗战
汗则生,无汗则死。如汗出不至足,俟七日再汗之,生死以汗为主,故列于表证。
(经义)
非瘟病之感异气而病也金匮真言曰夫精者身之本也故藏于精者春不病温素问补遗治法论曰五疫之至皆伤染易无问大小病
状相同此言水大金木土五行之疫俗亦谓为五瘟大抵互相传染医者宜用雄黄研末涂鼻孔内行从客位边入又男子病秽气出于
口女于病秽气出于阴坐立对语之间自宜识得向背。



<目录>卷二\运气易知

<篇名>瘟疫诗

属性:瘟疫于今重达泉(槟榔二钱,草果、甘草各五分,浓朴、芍药、黄芩、知母各一钱,名达
泉饮,)休徇吴氏(吴又可达泉饮若燥灼阴,服之先涸汗源,不能作汗而剧)一偏言。鼻传秽气黄
涎吐,经受时邪壮热烦(谓但热而烦闷也。)败毒(散)藿香(正气散)分两道,散邪(人参败毒散,散邪方
也,令邪从经络解)解秽藿香正气散,解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