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篇名>里证

属性:伤寒病阳明经大渴,大热,法用白虎汤,为表中之里证。及其传里,谵语,胸腹满,不
大便,为里中之里证,宜三承气汤择用。详于《伤寒》门,不赘。刘河间先生用三一承气汤
代上三方。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伤寒里证诗

属性:表中之里是阳明,热渴汗多白虎(汤)行,胃实晡潮膨谵语,里中之里枳(实大)黄平(二承气汤
随其见症而用之。)
心痛(心为君主之官,受邪而痛,手足寒至节,名真心痛,不治。此云心痛,乃心包络痛
也,)胸膺痛(肺气不调,)胃脘痛(胃气不和,)两胁痛(肝胆之病,)大腹痛(属脾,)小腹痛(肝肾之病,
昔人每证当分别九种∶曰饮、曰食、曰热、曰冷、曰风、曰虫、曰悸、曰注、曰去来。悸者
,心虚而动痛也。注者,邪气着而痛也。去来者,作止不常,亦邪气也。但注阴而去来为阳
耳,其实是小家伎俩,不必泥也。宜以上中下两旁部位分之,自心胸至胃脘为上部,宜宣其
阳气。阳气虚宜黄 ,气实宜枳实,气结宜贝母、栝蒌皮,气逆宜半夏、薤白,气滞宜檀香
、砂仁之类,自胃脘至脾为中部,宜调其阴阳。仲景理中丸,以人参(甘寒多液为阴分药、)甘
草(味胜于气,亦阴分药。)补阴。以白术、干姜补阳,为万古准绳。即如通脉四逆汤,急于回
阳,若有腹苦,必加苦寒如芍药以养阴。黄连汤重于清火,因有腹痛,不离辛热之姜桂以开
阳。此理甚微,非熟于《内经》者,不可与语也。自脐下至阴器为下部,宜破其阴气,《金
匮》名为寒疝(金人以睾丸肿大为疝,《金匮》则以腹中痛剧为寒疝。)所主皆附子、乌头、蜀
椒大热之性,扶阳以破阴。若前痛彻后,后痛彻前,阴阳无分界限,宜加赤石脂一、二两以
堵截之,而生姜当归羊肉汤,籍羊肉之浊气引入阴分以破阴,尤为神妙也。胁肋一带为侧部
,宜利其枢转,肝胆之气,其行在侧,小柴胡汤为少阳之正药,当归四逆汤为厥阴之正药,或
再加鲜橘叶四十九片则得矣。以上诸证,脉细而迟,寒也,以姜桂附子吴茱萸之类为主。脉
大而数,热也,以金铃子、黄连、沙参、芍药之类为主。痛而利者,虚也,以附子理中汤之
类为主。痛而闭者,实也,以小承气汤之类为主。亦有寒实而痛者,宜大黄附子汤以温通之
。若吐虫,则用附子理中汤,去甘草,加当归、川椒、黄连、乌梅。若食积,则先以平胃散
加麦芽、山楂以消导之,否则以承气汤下之。若因怒气而痛,则以七气汤加贝母、抚芎、香
附以解之,人人共喻,不必赘也。又《仁斋直指》治脾痛攻刺,百药罔效,用和剂抽刀散如
神。此方医家秘不轻传,嘉庆十八年,长州徐炳南,梓尤氏《金匮翼》载之。心腹为阴,故
列于里证。
(经义)《举痛论》曰∶“经脉流行不止,环周不休,寒气入经而稽迟,滞而不行,客于脉
外则血少,客于脉中则气不通,故卒然而痛。”《厥病篇》曰∶“真心痛,手足青至节,心
痛甚,旦发夕死,夕发旦死。”按∶经文极繁,此不过摘其要语。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心腹诸痛诗

属性:痛分四面定医方,下主于阴上属阳,介在阴阳中部位,枢行在侧转斯康。
痰饮证乃水气上泛,得阳煎熬,则稠而为痰,得阴凝聚,则稀而为饮。此证以脾肾为主
,以水归于肾而受制于脾也。痰宜二陈汤,随寒热虚实加减,怪病老痰,宜滚痰丸。饮宜桂
苓甘术汤,真武汤。二证愈后,以桂附八味丸收功。
经义《六元正纪大论》曰∶“少阴司天,四之气,民病饮发。”又曰∶“太阴所至,为
积饮,痞膈。”又曰∶“土郁之发为饮,发注下。”《至真要大论》曰∶“诸病水液,澄澈
清冷,皆属于寒。”按∶《内经》言饮而不言痰,有之自仲景始。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痰饮诗

属性:痰病却缘水泛成,滚痰(丸)峻烈二陈(汤和)平,桂苓甘术汤同真武(一化太阳水府之气,一镇
少阴水脏之气,)五饮源流一脉清。



<目录>卷三\里证

<篇名>附录

属性:痰饮之病源,皆水也。《经》云∶“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设三焦失职,因
之聚成痰饮,变证多端。古人论痰有四∶痰饮,悬饮,溢饮,支饮,详于《金匮要略》。余
着有《浅注》,宜细辨之。然又有聚而不散者,名留饮僻处胁下者,名癖饮;流移不定者,
名流饮;沉伏于内者,名伏饮。又因酒而成癖者,名酒癖。因寒所伤者,名冷痰,因热所伤者
,名热痰。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