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应时而作,所以谓之时(疫)。
门人等退而喜曰∶小子等承诲,而知此证之所以然,又于夫子引“春伤于风”等句,而
知吴茱萸汤一方,不止为厥阴证言也。盖脾坤土也,胃艮土也,吐泻无度,四肢逆冷,是脾
败而胃亦败,两土同崩,其为《周易》“山地剥”之象乎?今得吴茱萸汤,养东方之生气
而可与足太阴脾土,足阳明胃土合德,土木无忤,其为《周易》“地雷复”之象乎?此汤能转
剥为复,所以为此证之神剂。



<目录>卷三\伤寒条

<篇名>录《千金》孙真人治霍乱吐下治中汤

属性:道光三年,家君年七十一岁。于三月初旬,右胁之旁生一疮疖,大约有二指长,不及一
寸,其痛时竟如刀刺。城中诸外科无不延而诊之,每敷药而痛更甚。端午后肌肉渐消,饮食
亦渐减,再后一月,日间只饮稀粥,多不过一、二茶钟。新秋以后病转剧,烦躁不宁,日夜
不得安枕,水米不能沾牙者十余日(HT )不得已急备后事。忽于中秋夜半略醒(HT )以米汤半杯饮之
,更见饱胀(HT )思天下岂有半月绝谷之人,尚能生存之理,婉劝家君,每日强饮稀粥数匙。三
日后,每早晚可进一茶杯,精神甫定,即命(HT )曰∶我数年所着之书尚未完备,即霍乱吐泻二
条,亦须重补。前三年患此病而死者十有八、九,其死为死于药。霍乱一证,今有无知辈以
“绞肠痧”疾食谷则死之实证,妄名为“干霍乱”,以伤寒霍乱证名为“湿霍乱”,两峰相
峙,其药互相通用,贻害岂止一、二人乎。命录仲景理中汤,孙真人治中汤,一以正群言之
失,亦以见古人立法之纯也。
\x治中汤\x
人参 干姜 白术 甘草(各三两
上四味, 咀,以水八升,煮取三升,分三服,不瘥,频服三剂。远行防霍乱,根据前

丸,如桐子大,服三十丸,如作散,服方寸匕,酒服亦得。若转筋者,加石膏三两,予恐石
膏味薄,再加三两,合前成六两(仲景云∶若脐上筑者,肾气动也,去术加桂心四两;吐多者
去术加生姜三两;下多者复用术;悸者加茯苓三两;渴欲饮水者,加术合前成四两半;腹中
痛者加人参,合前共四两半;若寒者,加干姜,合前共四两半;腹满者,去术加附子七枚。
服汤后一食顷,服热粥一升,微自温,勿发揭衣被。圣训煌煌不忌粥也。)
张路玉曰∶“《经》云∶清气在阴,浊气在阳,荣气顺行,卫气逆行,清浊相干,乱于
肠胃,则为霍乱。”多由寒邪传入下焦,中焦饮食因之不知,是即形寒饮冷者,三焦伤也。
然质有阴阳偏胜,病有寒热乖暌,所以《伤寒论》首言热多欲饮水者五苓散,寒多不欲饮水
者理中丸。《千金》更名“治中”列之三焦。理是理寒热不和,治是治挥霍撩乱。总取干姜
之辛温,以鼓舞参术之健运,行甘草之纡缓,与五苓散中用桂之意不殊,虽寒热多少不同,
而温散之理则一。朱奉议加青橘二皮,以治饮食所伤,《千金》又增转筋一则,补《伤寒论
》之未备。举世知转筋用木瓜,专取酸收夏秋之湿热伤脾。此因清气在阴,而走肠胃,故用
干姜;浊气在阳,而扰筋脉,故用石膏,至于理中丸加减诸法,并宜确遵。观吐利止,而身
痛不休者,宜桂枝汤小和之,及四逆汤、通脉四逆汤、甘草泻心汤、附子粳米汤等方,端不
出《伤寒》、《金匮》厥气逆上诸治也。
臌胀证。因食积而起者,宜胃苓汤加半夏、干姜、五谷虫、木瓜,以麦芽打糊为丸,陈
米汤送下三钱。因热而起者,亦用前丸加黄连为佐,此皆实证易治也。惟有虚证,必用圣术
煎加附子,守服四、五十剂方效,即单腹胀亦不外此法。更有因于吐酸而起者,宜理中加黄
连名连理丸,以刚药变胃,不受胃变,此喻嘉言秘法也。心下结聚如盘者,宜桂枝汤去芍药
,加麻黄、附子、细辛,日服二剂,夜服一剂,取微汗,令大气一转,其结乃散,即以枳术
汤,苦以泄其满,此仲景圣法也。此病属寒者多,故列于寒证。
(经义)《腹中论》曰∶“有病心腹满,旦食则不能暮食,名为鼓胀,治之以鸡矢醴,一剂
知二剂已。”《水胀篇》∶“帝曰∶鼓胀何如。岐伯曰∶腹胀身皆大,大与肤胀等也,色苍
黄,腹筋起,此其候也。”《阴阳应象大论》曰∶“浊气则上,则生腹胀。”《经脉篇》

∶“足太阴虚则鼓胀,胃中寒则胀满。”《本神篇》曰∶“脾气实则腹胀,肾气实则胀。”
《至真要大论》曰∶“诸湿肿满,皆属于脾,诸腹胀大,皆属于热。”《太阴阳明论》曰∶
“食饮不节,起居不时,阴受之。阴受之则入五脏,入五脏则胀满闭塞。”《异法方宜论》
曰∶“北方者,其民乐野处而乳食,脏寒生满病。”按∶治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