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注】
太阳病外证未解者,谓桂枝汤之表证未解也。凡表证未解,无论已汗未汗,虽有可下
之证,而非在急下之例者,均不可下。下之为逆也。欲解外者,仍宜桂枝汤主之。
【集注】
王肯堂曰:但有一毫头痛恶寒 ,即为表证未解,不可下也。
程应旄曰:若下后外证未解者,仍当解外,有的证用是药,不可以既下而遂谓桂枝汤
不中与也。
汪琥曰:下之为逆;逆者,为病在外而反攻其内,于治法为不顺也。
太阳病,先发汗不解,而复下之,脉浮者不愈。浮为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今
脉浮,故知在外,当须解外则愈,宜桂枝汤。
【注】
太阳病,先发汗表未解,仍宜汗之,而复下之,治失其宜矣。脉浮者不愈,盖以脉浮
,邪在外而反下之,故令不愈也。今误下未成逆,脉仍浮,故知邪尚在外,仍宜桂枝
汤解外则愈也。
【集注】
程应旄曰:愈不愈辨之于脉。其愈者,必其脉不浮而离于表也。若脉浮者,知尚在表
,则前此之下,自是误下,故令不愈。从前之误,不必计较,只据目前。目前之证,
不必计较,只据其脉。脉若浮,知尚在外,虽日久尚须解外则愈。有是脉,用是药,
亦不以既下,而遂以桂枝汤为不中与也。
本发汗而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发汗,治不为逆。本先下之,而反汗之,为逆;若
先下之,治不为逆。
【注】
立治逆之法,不外乎表里;而表里之治,不外乎汗下。病有表里证者,当审其汗、下
何先,先后得宜为顺,失宜为逆。若表急于里,本应先汗而反下之,此为逆也;若先
汗而后下,治不为逆也。若里急于表,本应先下,而反汗之,此为逆也;若先下而后
汗,治不为逆也。
【集注】
程知曰:言汗下有先后缓急,不得倒行逆施。汪琥曰:治伤寒之法,表证急者即宜汗
,里证急者即宜下,不可拘拘于先汗而后下也。汗下得宜,治不为逆。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脉浮者必结胸,脉紧者必咽痛,脉弦
者必两□拘急,脉细数者头痛未止,脉沈紧者必呕,脉沉滑者协热利,脉浮滑者,必
下血。
【按】
脉促当是「脉浮」,始与不结胸为欲解之文义相属。脉浮当是「脉促」,始与论中结
胸、胸满同义。脉紧当是「脉细数」,脉细数当是「脉紧」,始合论中二经本脉。脉
浮滑当是「脉数滑」,浮滑是论中白虎汤证之脉,数滑是论中下脓血之脉。细玩诸篇
自知。
【注】
病在太阳,误下,为变不同者,皆因人之藏气不一,各从所入而化,故不同也。误下
邪陷,当作结胸,反不结胸,其脉浮,此里和而不受邪,邪仍在表为欲解也。若脉促
者,为阳结实邪之脉,故必结胸也。脉细数,少阴邪热之脉,咽痛,少阴邪热之证;
误下邪陷少阴,法当从少阴治也。脉弦少阳之脉,两□拘急,少阳之证;误下邪陷少
阳,法当从少阳治也。脉紧太阳脉,头痛太阳证;误下邪仍在表,法当从太阳治也。
脉沉紧,寒邪入里之脉,欲呕,胃阳格拒之证;有表误下,邪陷在胃,法当从阳明治
也。脉沉滑,宿食脉,有表误下,协热入里下利,法当从协热下利治也。脉数滑,积
热脉,有表误下邪陷入阴,伤荣下血,法当从下脓血治也。
【按】
脉促固阳脉也,若促而有力为实,则为结胸实邪之证;若促而无力为虚,则为胸满虚
邪之证。故论中有脉促结胸,头汗小潮热者,用陷胸汤攻之;脉促胸满,汗出微恶寒
者,用桂枝去芍药加附子汤温之。观此促脉虚实治法,则可以类推矣。
【按】
咽痛,少阴寒热俱有之证也。咽干肿痛者为热,不干不肿而痛者为寒,故少阴论中有
甘桔汤、通脉四逆汤二治法也。
【集注】
方有执曰:凡在太阳皆表证也。误下则变证杂出,而不可以一途拘之。
程知曰:不宜下而下之,诸变不可胜数,此之谓也。今咽痛□急欲呕,是寒邪入里之
变。头痛热利下血,是风邪入里之变。所以然者,脉浮滑数为阳,沉弦紧细为阴也。
程应旄曰:据脉见证,各着一必字,见势所必然。考其源头,总在太阳病下之而来,
故虽有已成坏病、未成坏病之分,但宜以活法治之,不得据脉治脉、据证治证也。
太阳病,二、三日,不能卧,但欲起,心下必结,脉微弱者,此本有寒分也,反下之
,若利止,必作结胸,未止者,四日复下之,此作协热利也。
【按】
四日复下之「之」字,当是「利」字。上文利未止,岂有复下之理乎!细玩自知,是
必传写之误。
【注】
太阳病,谓头项强痛而恶寒也。二、二日见不得卧但欲起之证,谓已传阳明也。心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