皆因未究仲景之旨。麻黄、桂
枝只是荣卫之药,若重剂温覆取汗,则为发荣卫之药,轻剂不温覆取汗,则为和荣卫
之方也。
【集解】
吴人驹曰:发散表邪,皆以石膏同用者,盖石膏其性寒,寒能胜热;其味薄,薄能走
表。非若芩、连之辈,性寒味苦而厚,不能升达也。
@@@
伤寒,无大热,口燥渴,心烦,背微恶寒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注】
伤寒身无大热,不烦不渴,口中和,背恶寒,附子汤主之者,属少阴病也。今伤寒身
无大热,知热渐去表入里也。口燥渴心烦,知热已入阳明也。虽有背微恶寒一证,似
乎少阴,但少阴证,口中和,今口燥渴,是口中不和也。背恶寒、非阳虚恶寒,乃阳
明内热熏蒸于背,汗出肌疏,故微恶之也。主白虎汤,以直走阳明,大清其热,加人
参者,盖有意以顾肌疏也。
【集注】
喻昌曰:此条辨证最细。脉必滑而带浮,浑身无大热,又不恶寒,但背间微觉恶寒,
是表邪已将罢。其人口燥渴心烦,是里热已大炽。更不可姑待,而当急为清解,恐迟
则热深津竭,无济于事矣。
@@@
伤寒表不解,心下有水气,干呕发热而咳,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小青龙汤主之。
【注】
伤寒表不解,谓脉浮紧、头痛、身痛、发热、无汗、恶寒之证仍在也。心下有水气,
谓干呕而咳也。然水之一为病不一,故曰:或渴、或利、或噎、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喘者,皆有水气之证,故均以小青龙汤,如法加减主之也。经曰:三焦者决渎之
官,水道出焉。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太阳受邪,若无水气,
病自在经,若有水气,病必犯府。病府则膀胱之气化不行,三焦之水气失道,停上焦
则或咳、或喘,或噎,停中焦则或渴、或干呕、或满,停下焦则或小便不利,少腹满
,或下利,凡水所行之处,皆得而病之也。小青龙汤外发太阳之表实,内散三焦之寒
饮,亦汗法中之峻剂,与大青龙汤并得其名。一以治太阳表实之热躁,一以治太阳表
实之寒饮也。
【集注】
程知曰:此明伤寒表证未解,水积心下,散寒涤饮法也。
汪琥曰:『明理论』云:青龙主风寒两伤之疾固已。伤寒表不解,则麻黄可以发;中
风表不解,则桂枝可以散。惟其表不解,而又加之心下有水气,则非二汤所能发散,
必以小青龙汤,始可祛除表里之邪气尔。



<目录>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篇名>小青龙汤方

属性:麻黄(去节)三两 芍药三两 五味子半升 干姜二两 甘草(炙)三两 半夏(洗
)半升 桂枝三两 细辛三两
右八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
升。加减法:若渴,去半夏加栝蒌根三两。若噎者,去麻黄加附子一枚(炮)。若小
便不利,少腹满,去麻黄加茯苓四两。若喘,去麻黄加杏仁半升(去皮尖)。若微利
,去麻黄加荛花如一鸡子,熬令赤色。
【按】
加荛花如鸡子大,熬令赤色,此必传写之误。盖本草荛花、即芫花类也。用之攻水,
其力甚峻。五分可令人下行数十次。岂有治停饮之微利,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似
当改加茯苓四两。
【方解】
太阳停饮有二:一中风有汗为表虚,五苓散证也;一伤寒无汗为表实,小青龙汤证也
。表实无汗,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去大枣者,以其性滞也;去杏仁者,以其无喘也
,有喘者,仍加之;去生姜者,以有干姜也,若呕者,仍用之。佐干姜细辛,极温极
散,使寒与水俱得从汗而解;佐半夏逐痰饮,以清不尽之饮;佐五味收肺气,以敛耗
伤之气。若渴者,去半夏加花粉,避燥以生津也;若微利与噎,小便不利,少腹满,
俱去麻黄,远表而就里也。加附子以散寒,则噎可止;加茯苓以利水,则微利止,少
腹满可除矣。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而为腹胀水肿,宜发汗外解者,无不随
手而消。越婢治有热者,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小青龙治有寒者,故方中佐
以姜桂以散阴水也。
【集解】
柯琴曰:两青龙俱治有表里证,皆用两解法。大青龙是里热,小青龙是里寒,故发表
之药相同,而治里之药则殊也。此与五苓同为治表不解,而心下有水气。然五苓治水
之蓄而不行,故专渗泻以利水,而微发其汗,使水从下而去也;此方治水之动而不居
,故备举辛温以散水,而大发其汗,使水从外而出也。仲景发表利水诸法,精义入神
矣。
赵良曰:溢饮之证,『金匮』云:当发其汗,小青龙汤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