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盖水饮溢出于表,荣卫
尽为之不利,必仿伤寒荣卫两伤之法,发汗以散其水,而后荣卫行,经脉通,则周身
之水可消,必以小青龙汤为第一义,于此可类推矣。
@@@
伤寒,心中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服汤已,渴者,此寒去欲解也,小青龙汤
主之。
【按】
「小青龙汤主之」六字,当在发热不渴之下,始与服汤已渴者之文义相属。岂有寒去
欲解,而更服小青龙汤之理乎?
【注】
伤寒,心下有水气,咳而微喘,发热不渴,此为外伤寒邪,内停寒饮,宜以小青龙汤
两解之。服汤汗解已后渴者,乃已汗寒去内燥之渴,非未汗饮停不化之渴,故曰:寒
去欲解也。当少少与水饮之,以滋其燥,令胃和自可愈也。
【集注】
成无己曰:咳而微喘者,水寒射肺也。发热不渴者,表证未罢也。与小青龙汤发表散
水,服汤已渴者,里气温,水气散,为欲解也。
方有执曰:发热不渴,寒胜也,故以服汤已而渴,为寒去欲解,大意与上条相彷,故
治亦同。
程知曰:此明水寒未解,治宜小青龙也。心下有水气,寒在膈上也。故喘咳,发热不
渴,服汤已而渴,则水寒解矣。此解水气之法,当用小青龙,非谓解后仍用小青龙也

张璐曰:风寒挟水饮,为病在表者,故不渴。服汤后而渴者,是为寒去津伤欲解之征
,所以虽渴而不必服药,但当静俟津回可也。咳而微喘,为水饮上逆。今水去而渴,
与水逆而渴不同。世本小青龙汤主之在寒去欲解也之下,错简也。
汪琥曰:上条云渴,是未服汤而渴,乃水停津液不化而渴;此条云渴,是服汤已而渴
,乃汗后津液既亡而渴。渴既不同,岂可仍用上药小青龙主之?当在服汤已之上可知

@@@
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以内外俱虚故也。
【注】
发汗当于未下之先。今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者,表里皆虚也。所以然者
,以下之失宜,则内守之阳虚,故脉微细也。以汗之失宜,则外固之阳衰,故振寒也

【集注】
郑重光曰:治伤寒先汗后下,此定法也。若下后外邪不尽,不得已而复汗之,邪虽去
而内外俱虚,是以脉细振寒,所伤滋大矣。
@@@
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
热者,干姜附子汤主之。
【注】
此承上条互详脉证,以出其治也。既下之以虚其里,复发汗以虚其表,阴阳两虚,阳
无所附,夜而安静,不呕不渴,是内无阳证也;无表证,身无大热,脉沉微,是外无
阳证也。表里无阳,内外俱阴,惟有昼日烦躁不得眠,一假阳证,则是独阴自治于阴
分,孤阳自扰于阳分,非相胜乃相离也,故以干姜附子汤,助阳以配阴。盖以阴虽盛
而未相格,阳气微而自不根据附也。
【集注】
喻昌曰:上条但言振寒及微细之脉,未定所主之病,以虚证不一也。然振寒脉微细,
阳虚已见一班,设昼日烦躁不得眠,其为虚阳扰乱可知;夜反安静,不呕不渴,则虚
阳扰乱不兼外邪可知。脉沉微,身无大热,则烦躁,为亡阳之诊,干姜附子在所必需
。由此而推,日中安静,夜而烦躁,则为阴病而阳不病,又可知矣。
程应旄曰:下之后,复发汗,昼日烦躁不得眠,虚阳扰乱,外见假热也。夜安静,不
呕不渴,无表证,脉沉微,身无大热,阴气独治,内系真寒也。宜干姜附子汤,宜从
阴中回阳,不当于昼日烦躁,一假热证狐疑也。



<目录>卷一\辨太阳病脉证并治下篇

<篇名>干姜附子汤方

属性:干姜一两 附子(去皮,生用,破八片)一枚
右二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顿服。
@@@
发汗若下之,病仍不解,烦躁者,茯苓四逆汤主之。
【注】
此又承上条言。先汗后下,于法不逆,病应解而仍不解,反烦躁者,以别其治也。盖
汗、下俱过,表里两虚,阴盛格阳,故昼夜见此扰乱之象也。当以四逆汤,壮阳胜阴
,更加茯苓以抑阴邪,佐人参以扶正气,庶阳长阴消,正回邪退,病自解而烦躁安矣
。大青龙证,不汗出之烦躁,乃未经汗下之烦躁,属实;此条病不解之烦躁,乃汗下
后之烦躁,属虚。然脉之浮紧沉微,自当别之,恐其误人,故谆谆言之也。
【集注】
汪琥曰:伤寒汗下,则烦躁止而病解矣。若阴盛之烦躁,强发其汗,则表疏亡阳;复
下之,则里虚亡阴。卫阳失护,荣阴内空,邪仍不解,更生烦躁,此亦虚烦虚躁,乃
假热之象也。只宜温补,不当散邪,故以茯苓四逆汤主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