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 婴儿惊怯, 痘家虚者, 最宜.
黄耆三钱 人参二钱 甘草一钱 肉桂春夏二三分 秋冬六七分
,右四味,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昔东垣以此三味能泻火, 补金, 培土, 为除烦热之
圣药, 镇小儿之惊, 效如桴骨. 魏桂岩得之, 以治痘家阳虚顶陷, 血
虚浆清, 皮薄发痒, 难灌难敛者, 始终用之. 以为血脱须补气, 阳生
则阴长, 有起死回生之功, 故名之为保元也. 又稍佐肉桂, 分四时之
气而增损之, 谓桂能治血以推动其毒, 扶阳益气以充达周身. 血内泣
,引之出表, 则气从内托; 血外散, 引之归根, 则气从外护. 参, 耆
非桂引导, 不能独树其功. 桂不得甘草和平气血, 亦不能绪其条理 ,
要非寡闻浅见者能窥其万一也. 四君中不用白术, 避其燥; 不用茯苓
,恐其渗也. 用桂而不用四物者, 以芎之辛散, 归之湿润, 芍之酸寒
,地黄之泥滞故耳. 如宜升则加升柴, 宜燥加苓术, 宜润加当归, 宜
利气加陈皮, 宜收加芍. 宜散加芎. 又表实去耆, 里实去参, 中满忌
甘,内热除桂, 斯又当理会矣.
【按】元气者, 太虚之气也, 人得之则藏乎肾, 为先天之气, 即所谓
生气之原, 肾间动气者是也. 生化于脾, 为后天之气, 即所谓水谷入
胃,其精气行于脉中之营养, 其悍气行于脉外之卫气者是也. 若夫合
先后而言, 即大气之积于胸中, 司呼吸, 通内外, 周流一身, 顷刻无
间之宗气者是也. 总之, 诸气随所在而得名, 实一元气也. 保元者,
保守此元气之谓. 是方用黄耆保在外一切之气, 甘草保在中一切之气
,人参保上, 中, 下, 内, 外一切之气, 诸气治而元气足矣. 然此汤
补后天水谷之气则有余, 生先天命门之气则不足, 加肉桂以鼓肾间动
气,斯为备耳.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四君子汤

属性: 治面色痿白, 言语轻微, 四肢无力, 脉来虚弱者. 若
内伤虚热, 或饮食难化作酸, 须加炮姜.
人参 白术 茯苓 甘草各二钱加姜, 枣, 水煎服. 加木香, 藿香,
葛根, 为七味白术散. 加陈皮, 为五味异功散. 加陈皮, 半夏, 为六
君子汤. 加藿香, 砂仁, 为香砂六君子汤.
【集注】张璐曰: 气虚者, 补之以甘, 参, 术, 苓, 草, 甘温益胃,
有健运之功, 具冲和之德, 故为君子. 盖人之一生, 以胃气为本, 胃
气旺则五脏受阴, 胃气伤则百病丛生. 故凡病久虚不愈, 诸药不效者
,惟有益胃, 补肾两途. 故用四君子, 随证加减, 无论寒热补泻, 先
培中土, 使药气四达, 则周身之机运流通, 水谷之精微敷布, 何患其
药之不效哉! 是知四君子为司命之本也.
吴琨曰: 夫面色痿白, 则望之而知其气虚矣. 言语轻微, 则闻之而知
其气虚矣. 四肢无力, 则问之而知其气虚矣. 脉来虚弱, 则切之而知
其气虚矣. 如是则宜补气. 是方也, 四药皆甘温, 甘得中之味, 温得
中之气, 犹之不偏不倚之人, 故名君子. 本方加木香, 藿香, 葛根名
七味白术散, 治小儿脾虚肌热, 泄泻作渴. 以木藿之芳香, 佐四君入
脾,其功更捷; 以葛根甘寒, 直走阳明, 解肌热而除渴也.
【按】本方加陈皮, 名五味异功散, 治气虚而兼气滞者; 再加半夏,
名六君子汤, 治气虚而兼痰饮者; 再加砂仁, 藿香, 名香砂六君子汤
,治气虚而兼呕吐者. 此皆补中有消导之意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香砂六君子汤

属性: 治气虚痿饮,呕吐痞闷,脾胃不和,变生诸证者.
人参一钱 白术二钱 茯苓二钱 甘草七分 陈皮八分 半夏一钱
砂仁八分 木香七分, 右生姜二钱, 水煎服.
【集注】柯琴曰: 经曰: 壮者气行则愈, 怯者着而为病. 盖人在气交
之中, 因气而生, 而生气总以胃气为本. 若脾胃一直有不和, 则气便
着滞, 或痞闷哕呕, 或生痰留饮; 因而不思饮食, 肌肉消瘦, 诸证蜂
起,而形消气息矣. 四君子气分之总方也, 人参致冲和之气, 白术培
中宫, 茯苓清治节, 甘草调五脏, 胃气既治, 病安从来. 然拨乱反正
,又不能无为而治, 必举大行气之品以辅之, 则补者不至泥而不行.
故加陈皮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