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而用鸡子大之荛花者乎? 当改加茯苓四两.
【注】太阳停饮有二: 一中风, 表虚有汗, 五苓散证也; 一伤寒, 表
实无汗, 小青龙汤证也. 表实无汗, 故合麻桂二方以解外. 去大枣者
,以其性泥也. 去杏仁者, 以其无喘也, 有喘者加之. 去生姜者, 以
有干姜也, 若呕者仍用. 佐干姜, 细辛, 极温极散, 使寒与水俱从汗
而解. 佐半夏逐痰饮, 以清不尽之饮. 佐五味收肺气, 以敛耗伤之气
.若渴者, 去半夏加花粉, 避燥以生津也. 若微痢与噎, 小便不利 ,
少腹满, 俱去麻黄, 远表以就里也. 加附子以去噎散寒, 则噎可止.
加茯苓以利水, 则微痢少腹满可除矣. 此方与越婢汤同治水饮溢于表
,而为肤胀, 水肿, 宜发汗外解者, 无不随手而消. 越婢治有热者,
故方中君以石膏以散阳水也. 小青龙治有寒者, 故方中佐以姜, 桂以
消阴水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葛根汤

属性: 治太阳, 阳明两经合病, 头项强痛, 背亦牵强, 脉浮
无汗恶风者, 及表不解, 下痢而呕者, 并宜服此发汗.
葛根四两 麻黄 ( 去节 ) 三两 桂枝二两 芍药二两 甘草 ( 炙
)二两 生姜 ( 切 ) 二两 大枣 ( 擘 ) 十二枚, 右七味, 以水一
斗,先煮麻黄, 葛根, 减二升, 去沫, 纳诸药, 煮取三升, 温服一升
.覆取微似汗, 不须啜粥. 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
【注】是方也, 即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 麻黄佐桂枝发太阳营卫之汗
.葛根君桂枝解阳明肌表之邪. 不曰桂枝汤加麻黄, 葛根, 而以葛根
命名者, 其意重在阳明, 以呕利属阳明多也. 二阳表急, 非温服覆而
取汗, 其表未易解也. 或呕或痢 , 里已失和, 虽啜粥而胃亦不能输
精于皮毛, 故不须啜粥也. 柯琴曰: 此证身不疼, 腰不疼, 骨节不疼
,不恶寒, 是骨不受寒矣. 头项强痛, 下连于背, 牵动不宁, 是筋伤
于风矣. 不喘不烦躁, 不干呕, 是里不病, 无汗恶风, 病只在表. 若
表病而兼下利, 则是表实里虚矣. 比麻黄, 青龙二证较轻, 然项强连
背拘强, 更甚于项强无汗, 不失为表. 但脉浮不紧, 故不从乎麻黄,
而于桂枝方加麻黄倍葛根以去实, 小变麻桂之法也. 盖葛根为阳明主
药,凡太阳有阳明者, 则佐入太阳药中; 凡少阳有阳明者, 则佐入少
阳药中, 无不可也. 李杲定为阳明经药. 张洁古云: 未入阳明者, 不
可便服. 岂二人未读仲景书乎 ? 要知葛根, 桂枝, 俱是解肌和里之
药,故有汗, 无汗, 下利, 不下利, 俱可用. 与麻黄之专于发表者不
同也. 『金匮』治太阳病无汗, 小便反少, 气上冲胸, 口噤不得语,
欲作刚痉.
【集注】喻昌曰: 伤寒项背几几, 无汗恶风者, 用葛根汤. 此证亦用
之者, 以其邪在太阳, 阳明两经之界. 两经之热并于胸中, 必伤肺金
清肃之气, 故水道不行, 小便少, 津液不布而无汗. 阳明之筋内结胃
口, 外行胸中, 过入迎环口, 热并阳明, 斯筋脉牵引, 口噤不得语.
然刚痉无汗, 必从汗解, 况湿邪内郁, 必以汗出如故而止. 故用此汤
合解两经之湿热, 与风寒之表, 法无害其同也.



<目录>卷三\删补名医方论

<篇名>桂枝麻黄各半汤

属性: 太阳病, 得之八, 九日, 如疟状, 发热恶寒,
热多寒少, 其人不呕, 清便欲自可, 一日二, 三度发, 脉微缓者, 为
欲愈也. 脉微而恶寒者, 此阴阳俱虚, 不可更发汗更下更吐也. 面色
反有热色者, 未欲解也, 以其不能得小汗出, 身必痒, 宜桂枝麻黄各
半汤.
桂枝一两六铢 芍药一两 麻黄 ( 去节 ) 一两 生姜一两 甘草 (
炙) 一两 大枣 ( 擘 ) 四枚 杏仁 ( 去皮, 尖 ) 二十四个, 右
七味, 以水五升, 先煮麻黄一, 二沸, 去上沫, 纳诸药, 煮取一升八
合,去滓, 温服六合.
【注】太阳病, 得之八, 九日, 有如疟状之寒热. 热多寒少者, 其人
不呕, 小便清白, 此里和不受邪, 虽为欲自愈. 然必审其如疟状寒热
,一日二, 三度, 轻轻而发, 诊其脉微而且缓, 则知邪衰正复, 表里
将和, 始为欲愈也. 若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