卷。政和间颁是经于两学,辟雍生吴 为之解义,若达道、正纪等篇皆是以裨 益治道启迪众工。余如孕元在本、制字命物二三章释诸字义,似乎穿凿。)
《玉函经》
(一卷,四明张尹着。)
《金匮玉函要略》
(汉张仲景撰,王叔和集。设问答,上卷论伤寒,中卷论杂病,下卷 载妇科,其方合二百六十二道。又着《脉经》、《五脏论》、《评病要方》。《艺文志》咸裁其 目,而书未之见也。今所传者,惟《伤寒论》、《金匮略》。耳。
《产宝经》
(二卷,唐昝殷撰。)
《难经》
(六卷八十一篇,卢国扁鹊撰,姓秦名越人。述《内经》设为问答,撰《难经》
八十一篇,为十卷。所引经言多非《灵》、《素》本文,盖后人之托辞也。或古有其书,而今亡 之矣。《汉志》但有扁鹊《内外经》,而《隋志》始有《难经》,《唐志》又属之越人,皆不可 考。《通考》有吴太医吕广注,唐杨玄操演,《医史》有隋吕博望注本不传。宋王唯一集五家之 说,而醇 相乱,惟虞氏粗为可观,纪齐卿注稍密,乃辨吕、杨、王三子之非。周仲立颇加订易,
而考证未明。李子野为之句解,而无所启发。嘉 中丁德用绘图释义,颇为精详。近代张洁古注 后附药,殊非经意,今皆未之见也。惟正统间熊宗立《俗解》相传,愈失其义,如五十九难云∶ 颠狂之脉,阴阳俱盛《俗解》分阴分阳,与本文畔。诸如此类甚多,寝使后学晦盲。是故国朝医 政坏于《难经》、《脉诀》二书之伪也。)
《素问钞》
(元撄宁生滑寿伯仁集,生初从京口王居中学医,居中授以《内经素问》,
令其熟玩,生既终卷,乃进请于师曰∶《素问》为说备矣,篇次无绪,错简不无。遂分脏象、经 度、脉候、病能、摄生、论治、色诊、针剌、阴阳、标本、运气、汇萃,凡十二类,钞而读之,
何如?师曰∶甚矣,子之善学也,而子之学得其道也。)
《续素问钞》
(新安汪机集。滑氏谓王注多误,故削而钞之,不用其注。机意谓无其注 则是非无所分别,复续之,以俟知者之取舍云。)
《内经补正》
(温州太守京口丁瓒着。)
《内经类钞》
(明洛阳孙应奎集。)
《素问快捷方式》
(二卷,明浙人高士着。)
《灵枢摘注》
(明浙人高士着。)
《图经本草》
(宋苏颂等撰。先诏禹锡、林亿等校《神农本草》,书成又诏各州郡 详图所产药本重编。于是颂再与禹锡等裒集众说,类聚铨次,嘉 六年上。)
《本草衍义》
(元朱丹溪撰。)
《本草补遗》
(宋庞安常撰。)
《本草发挥》
(徐用诚集。)
《汤液本草》
(王好古着。)
《本草会编》
(汪机集。)
《本草集要》
(节斋王纶集。)
《救荒本草》
(周王殿下着。)
《日食本草》
(益府长史着。)
《食性本草》
(陈士良着。)
《雷公炮制》
(三卷,宋雷 撰,胡源重定。)
《药性珍珠囊》
(东垣着,其辞简,其义浅,不足以尽药性之旨,疑后人之托名也。)
《华佗内照图》
(五脏六腑之形象。)
《十四经发挥》
(三卷,滑寿撰。)
《伤寒论》
(十卷,后汉张仲景撰,按《内经·热论》分六经传变,广伊芳尹《汤液》
而为之治,合三百九十七法,一百一十三方。古今伤寒未有出其左者。或云∶是书有大人之病,
而无小儿之患,有北方之药,而无南方之治,此其所阙。陈蔡以南不可用柴胡、白虎二汤,此非 至论。晋王叔和重为撰述,宋成无己复为注释,其后庞安常、朱肱、许叔微、韩祗和、王实等互 有开发,而大纲大法不越乎汗吐下温四者而已。盖一证一药,万选万中,千载之下,如合符节,
前修指为群 方之祖,信矣。所可憾者。审脉时及王氏之言,三阴率多断简,况张经王传往往反复后先,亥豕 相杂,自非字字句句熟玩而精思之,未有能造其阃奥者。)
《伤寒明理论》
(宋成无己撰,庞安常校,黄山谷为后序。)
《伤寒补亡论》
(元人徐止善着。)
《伤寒类证》
(黄仲理着,新安陆彦功重编,又名曰《类证便览》。)
《伤寒类证要略》
(二卷,汴人王尧卿撰,皆仲景之旧也,亦别未有发明。)
《伤寒发明》
《伤寒蕴奥》
(明太医院判钱塘吴绶集。)
《南阳活人书》
(二十卷,宋朱肱无求子撰,自序谓;仲景《伤寒论》其言雅奥,非 精于经络者,不能晓会。顷因投间,设为问答,计九万一千三百六十六字。)
《伤寒指微论》
(五卷,宋钱乙撰。《宋史》记神宗元丰中长公主女有疾,召乙治有 功。皇子仪国公病螈 ,国医未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