录>卷之二十七\咳逆门【篇名】治法属性:咳逆证,古方多作胃寒,故用丁香、柿蒂、姜、附热剂,此亦一偏也。咳逆有虚有实 有火,今其气自下冲上而作声,非气而何?大抵伤寒杂证汗吐下后,过服凉剂,胃气虚寒者,
或亦有之,惟此可从温补,亦不宜用热剂。除此之外,就因病后必是发热,失于汗下,热郁 既久,以致阴虚。虽汗下之,亦失其时,致火亢极。故虽退热之后,尚有火伏阴中,而承胃 虚冲上,连声逆吸,而为咳呃之证也,竹茹、麦门冬、橘皮之类。便秘以承气汤下之。
【目录】卷之二十七\咳逆门【篇名】治法属性:凡有忍气郁结积怒之人,并不得行其志者,多有咳逆之证。药以降火、清痰、顺气,
不效者,必须吐法,
以人参芦煎汤入煨盐少许饮之,少顷,探吐胶固痰涎,其咳立已。
实者病伤寒失下,大便秘结而咳逆,速以寒剂下之。若因饮食过伤,或因痰饮停宿,
或因暴怒气逆而得此证,皆为形气俱实,用子和涌法极效,人参芦尤佳。
咳逆要审有余不足。如丹溪治一老人,患滞下后发咳逆,用参术汤下大补丸而愈。
又治一女子怒后作呃,用人参芦吐之而愈。
易老云∶咳逆者,火热奔急上行,而肺金不纳。便秘者,大承气汤下之;便软者,泻 心汤主之。
吐利之后作呃者,生姜、半夏、橘皮、竹茹之类。虚弱者,加人参、白术;脉微迟 者,加姜、桂、丁香、柿蒂。
无故偶然作呃,此缘气逆,宜小半夏茯苓加枳实汤。便秘者,承气汤,或用萝卜子汤调 木香调气散服。
作呃自利者,以滑石、甘草、黄柏、芍药、参、术、陈皮、竹沥。
内伤呃逆,用补中益气汤加丁香。痰呃用二陈加枇杷叶姜汁制服之。伤寒呃逆舌强 短者,桃仁承气汤下之。
【目录】卷之二十七\咳逆门【篇名】治验属性:子和吐武篇云∶凡病在上者,皆宜吐。然自胸以上,大满大实,病如胶漆,微汤微散皆 儿戏也。若非吐法,病安能除?曾见病之在上者,诸医用药尽其技而不效,余以涌剂少少 用之,辄获微效。可见吐法必可用于上,宜乎其效之速也。
治一妇人,头重壮热面红,寒热往来,干呕咳逆,胸胁痛不能转侧,耳鸣食不下。先 以涌泻,复服益元散,加青黛、薄荷末调二三服,前证俱减。戴人诊之曰∶此病常欲痛哭为快,
妇曰∶然,常有此,不知何谓。戴人曰∶少阳相火凌烁肺金,金受火制,屈无所告。肺主悲,
故欲痛哭而为快也。再加归、芍、黄连解毒汤数剂 全瘥。
丹溪治一女子,性躁味浓,暑月因大怒而咳逆发,举身跳动神昏。视其形气俱实,曰∶ 膈上有痰,怒气连郁,痰热相搏,气不得降,非吐不可,以人参芦煎饮,大吐顽痰数碗,昏 睡一日而安。人参入手太阴,补阳中之阴,芦则反是,大泻太阴之阳。女子暴怒气上,
肝主怒,肺主气,怒则气逆、肝木乘火侮肺,故咳逆而神昏。今痰尽气降火息,金气复位,
胃气得和而解。
【目录】卷之二十七\咳逆门【篇名】药方属性:
橘皮竹茹汤
治吐利后胃虚咳逆膈热者。
橘皮(去白) 竹茹 人参(各钱半) 甘草(炙,六分)
水盏半、姜五片、枣一枚,煎八分服。
小半夏茯苓汤
治气逆而呃。
大承气汤
治便秘呃逆。
小柴胡汤加柿蒂
治伤寒发热呃逆。(以上方并见是寒门。)
麦门冬竹茹汤
治胃热多渴,咳逆呕哕不进食。
麦门冬 竹茹 陈皮 半夏 人参 白茯苓(各一钱) 枇杷叶(四个,去毛,炙) 甘草(五分)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食远服。
正泻心汤
治咳逆大便软。
黄连解毒汤
、
益元散
加青黛、薄荷治咳逆作渴,小便 不利。(方并见积热门。)
【目录】卷之二十七\咳逆门【篇名】药方属性:(严氏)
柿蒂散
治胃虚寒呃。
柿蒂 丁香(各二钱)
水盏半、姜五片,煎八分,不拘时服。
半夏生姜汤
治咳逆呕哕欲死。
半夏(半两) 生姜(一两)
水二盏、煎八分,作二服。
橘皮干姜汤
治咳逆不止。
橘皮 通草(各一钱) 干姜(炮) 肉桂(五分) 人参 甘草(炙,三分)
水盏半,煎八分服。
(《三因》)
丁香散
治咳逆。
丁香 柿蒂(各一钱) 甘草(炙) 良姜(各五分)
上为细末,每服二钱,热汤调,不拘时服。
木香调气散
治气逆而呃。(方见气门。)
理中汤
治胃中呃逆。(方见伤寒门。)
人参白术汤
(方见消渴门。)
大补丸
(方见虚损门。)
羌活附子汤
严氏治吐利后呃逆,四肢逆冷,二便清利,脉沉而迟。(方见伤寒门。)
(《良方》)
丁香柿蒂散
治吐利,及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