门【篇名】灸法属性:
膏肓
(二穴,在背第四椎两旁各开三寸是穴,灸至百壮,以多为佳,灸时手搭膊上。)
膻中
(一穴,在两乳间陷中,仰卧取之,灸七壮,禁针。)
中脘
(一穴,在脐上四寸灸七壮。)
三里
(二穴,在膝下三寸, 骨外廉两筋间,灸三七壮。)
膈俞
(二穴,在背七椎下各开一 寸半,灸七壮。)
心俞
(二穴,在背五椎下各二寸半,灸七壮为度。)
天府
(二穴,
在腋下三寸,灸七壮。)
乳根
(一穴,在乳头下一寸六分,灸七壮。)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篇名】病机属性:巢氏《病源》云∶荣卫俱虚,气血不足,停水积饮在胃脘则脏冷。脏冷则脾不磨,
脾不磨则宿谷不化,其气逆而成反胃也。则朝食暮吐,暮食朝吐,心下牢大如杯,往来寒热,
甚者食已即吐。其脉紧而弦,紧则为寒,弦则为虚,虚寒相搏,故食已则吐,名为反胃。
《金匮》云∶病患脉数,数则为热,当消谷引食而反吐者,以发其汗,令阳微,膈气虚,
肺乃数,数为客热,不能消谷,胃中虚冷故也。脉弦者虚也,胃气无余,朝食暮吐,变 为反胃,寒在于上,医反下之,令脉反弦,故名曰虚。
《玉机微义》云∶反胃之证,其始也,或由饮食不节,痰饮停滞,或因七情过用,
脾胃内虚而作。古方不察病因,悉指为寒,用香燥大热之药治之。夫此药止能散寒邪行滞气,
其于饮食痰积勿能祛逐。七情之火反有所炽,脾胃之阴反有所耗。是以药助病邪,日以深痼。
脾气渐虚,不能运化,故食久而复出,有实时吐出,皆为正气不完。辛香之药,尽是治标,当 扶助正气,健脾和胃,是为治本,而疾可瘳。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篇名】病机属性:凡浩饮过食生果冷水,或饮食失度,脾胃有湿热之伤,渐渐运化失职,此为翻胃之所 自来也。其始则皆湿热郁滞,或吐或利,以致血液干枯,则大便秘涩。甚则闭结不通,必反 上行。脾困既久,变而虚寒者有矣。不察新久,概言胃寒,峻用乌、附辛热之剂,乌乎宜乎!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篇名】脉候属性:《难经》云∶脉革则吐逆。
《金匮》云∶趺阳脉浮而涩,浮则为虚,涩则伤脾,脾伤则不磨。故朝食暮吐,暮食朝 吐,宿食不化,名曰反胃。脉紧而涩,其治难。
《千金》云∶寸紧尺涩,其人胸满,不能食而吐,吐止者为下之,故不食。设言未止者,
此为反胃,故尺为微涩。
《脉经》云∶紧而滑者吐逆,小弱而涩反胃。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篇名】治法属性:翻胃病,多是损伤胃气,不能纳谷,故食入即吐。有思虑顿食,并浩饮伤脾,不司运化,
故朝食暮吐,暮食朝吐,皆原物之完出,故有脾胃二经分治。此又不可不察也。夫脾胃之气 不充,则阴阳失其升降,所以浊气在上则生 胀,而邪气逆上则呕而吐,是为反胃。故调气 养胃,则阴升阳降;传化合时,则无反胃之患。致于 朝食暮吐,暮食朝吐,此又以健脾消导兼治之也。反胃之病,治法不外于斯矣。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篇名】治法属性:夫翻胃病,其始皆成于湿热,既久,或吐下相延,寝成虚寒者,理固所有也。食毕即吐,
脉洪大或数,此为热也,宜清胃。《金匮》甘草汤、荆黄汤之类,朝食暮吐,暮食朝吐,脉 迟而沉或涩而微,此为中寒,宜养胃汤、安脾散之类。或胃中饮食不消导,惟宜辛热,遂不 察其热候,概以热助热,而卒莫之能救,岂非药之误耶!
【目录】卷之二十八\翻胃门【篇名】药方属性:(《金匮》)
大半夏汤
治反胃呕吐,不受饮食,食入即吐。
半夏(二升) 人参(三两) 白蜜(一斤) 白术(四两)
姜汁半盏,水一斗二升和蜜,扬之二百四十遍,煮药取升半温服。
大黄甘草汤
治食已即吐者。
大黄(四两) 甘草(一两)
水三升煮取一升,分温再服。
(《病机》)
荆黄汤
治暴吐者,上焦热气所逆也,脉浮而洪。
荆芥穗(一两) 人参(半两) 甘草(二钱半) 大黄(三钱)
上作二服,水煎,调槟榔末二钱空心服。
青镇丸
治上焦吐,头痛有汗,脉弦。
柴胡(二两) 黄芩(七钱半) 甘草(两半) 人参(五分) 青黛(二钱半)
上为末,姜汁浸蒸饼丸,梧桐子大。每服五十丸,姜汤食后下。
金花丸
治吐食而脉弦者,由肝乘于脾而吐,宜治风安脾。
半夏(制,二两) 槟榔(二钱) 雄黄(二钱半)
上为细末如上法丸,姜汤下,从少至多,渐次服之。
和中桔梗汤
治上焦气热上冲,食已即吐,脉浮而洪。
桔梗(两半) 半夏曲(二两) 陈皮(去白,一两) 白术(两半) 枳实(炒) 白茯苓 浓朴(姜炒。各一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