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从脾胃生者,三也。经曰∶天食人以五气,地食
人以五味。五气入鼻,藏于心肺,上使五色修明,音声能彰。五味入口,藏于脾胃。味有
所藏,以养五气。气和而生,津液相成,神乃自生。此谓之气者,上焦开发,宣五谷味,熏肤充身
泽毛,若雾露之溉。气或乖错,人何以生?病从脾胃生者,四也。
岂特四者,至于经论天地之邪气,感则害人五脏六腑,及形气俱虚,乃受外邪,不因
虚邪,贼邪不能独伤人,诸病从脾胃而生明矣。圣人旨意,重见叠出,详尽如此,且垂戒云∶法于阴阳
,和于术数,饮食有节,起居有常,不妄作劳,故能形与神俱,而尽终其天年,度百岁乃去。由是言之,饮食起居
之际,可不慎哉?



<目录>卷之二十三\内伤门

<篇名>病机

属性:胃中元气盛,则能食而不伤,过时而不饥。脾胃俱旺,则能食而肥;脾胃俱虚,则不能食而
瘦。或少食而肥,虽肥而四肢不举,盖脾实而邪气盛也。又有善食而瘦者,胃伏火邪于气分
则能食,脾虚则肥肉削,即食 也。叔和云∶多食亦饥,此之谓也。
夫饮食不节,则胃病。胃病则气短神少而生大热,有时火上行,独燎其面。《黄帝针经》
云∶面热者,足阳明病。胃既病,则脾无所禀受。脾为死阴,不主时也,故亦从而病焉。
形体劳役则脾病。脾病则怠惰嗜卧,四肢不收,大便泻泄,脾既病,则胃不能独行津液,故亦
从而病焉。大抵脾胃虚弱,阳气不能生长,是春夏之令不行,五脏之气不生也,此为内伤。



<目录>卷之二十三\内伤门

<篇名>病机

属性:古之至人穷于阴阳之化,究乎生死之际,所着《内外经》,悉言人以胃气为本。盖
人受水谷之气以生,所以清气、荣气、元气、卫气、春升之气,皆胃气之别称也。
夫胃为水谷之海。饮食入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
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经并行,合于四时五脏阴阳,揆度以为常也。若饮食失节,寒温不
适,则脾胃乃伤。喜怒忧恐,损耗元气。既脾胃气哀,元气不足,而心火独盛。心火者,
阴火也,起于下焦,其系系于心。心不主令,相火代之。相火,下焦包络之火,元气之
贼也。火与元气不两立,一胜则一负。脾胃气虚,则下流于肾,阴火得以乘其土位。故脾证
始得,则气高而喘,身热而烦,其脉洪大而头痛,或渴不止,其皮肤不任风寒而生寒热。
盖阴火上
冲则气高喘而烦热,为头痛为渴而脉洪。脾胃之气下流,使谷气不得升浮,是春升之令不得
行,则无阳以护其荣卫,则不任风寒,乃生寒热。此皆脾胃之气不足所致也。然而与外感风
寒所得之证颇同而实异。内伤脾胃,乃伤其气;外感风寒,乃伤其形。伤其外为有余,有余者
泻之;伤其内为不足,不足者补之。内伤不足之证,苟误认作外感有余,而反泻之,则虚其
虚也。实实虚虚,如此死者,医杀之耳。然则奈何?惟当以辛甘温之剂,补其中而升其阳,
甘寒以泻其火,则愈矣。
经曰∶劳者温之,损者益之。又云∶温能除大热。大忌苦寒之药损其脾胃。脾胃之证始
得则热中,故制补中益气汤而除中热也。其义详着在后。



<目录>卷之二十三\内伤门

<篇名>病机

属性:四十九难曰∶适饮食劳倦则伤脾。又云∶饮食有节,起居有常,是养生之道也。若饮食不
节,劳役过度,是致脾有伤也。夫脾者,为胃行其津液,磨胃中之谷,主五味也。脾既虚,
则转输失职,而饮食不磨。食不磨则胃必因而病。故有心腹痞满,兀兀欲吐不吐而恶食,
或飧泄,或为肠 ,口不知味,四肢倦怠,发热憎寒。可见脾伤胃亦伤。此盖谷气相通而事
同一体者也。



<目录>卷之二十三\内伤门

<篇名>病机

属性:夫饮食劳倦,内伤脾胃皆自汗,乃足阳明也。燥火津液不能停,故汗出小便数也。
邪之大者,莫若中风。风者百病之长,善行而数变。虽然,无虚邪,则风寒不能独伤人。
必先中虚,贼邪得入矣。至于痿厥逆皆由汗
出而得之也。且冬阳气伏藏于水士之下,如非常泄精,阳气已竭,则春令何从而得?万化俱失
所矣。在人则饮食劳役,汗下时出,诸病遂生。予所以谆谆如此者,盖亦欲人知所慎也。



<目录>卷之二十三\内伤门

<篇名>病机

属性:甚哉!阴阳之证不可不详也。遍观《内经》中所说变化百病,其源皆由喜怒过度,饮
食失节,寒温不适,劳役所伤而然。
夫元气、谷气、荣气、清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