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者。有长啸者。百千声并举。不知其所自来。一夜。先生唤盖 童至一厅。厅内桌椅相临。饮食者甚众。皆宽服古貌者。不类今人。盖童亦受食一 盅。入口温润。甘淡异常。食毕。众人相谢。似甚感激。先生则未见其食。问之。 则辟谷久矣。又一日。先生引盖童至一室。室额幻斋。两侧悬先生手书联语。其词 曰。一字真传空费解。三生幻相尽随缘。入室已有十数人候焉。皆髫龄若盖童者。 环室皆古书。积案盈箱。堆床满架。检之。皆医书也。先生谓众童曰。汝等见此间 书否。众云见。又问。思读之乎。众云思。先生恻然摇首。良久。乃曰。读之必中 其毒。此世间流毒无穷之物耳。各逞邪说。妄立魔法。无知下愚。风行景从。贵死 贱生。杀人无算。实苍生之劫难也。虽众业所感。无可奈何。然颠倒黑白。实为可 恨。汝等受吾正法。当随缘救济。莫以法弱魔强屈之也。随后付嘱魔众名单。河间 丹溪居其首焉。又谓。数百年后有号称火神者出于西南。拨乱反正。解诸倒悬。再 过百年。三七复出。发扬其法。重振坎阳。解剥复损益否泰恒益之卦。作六气统摄 一切外感内伤杂病论。辨彰二气。正名六经。其后医学大昌焉。众人谨记在心。秘 受其意。或有问先生三七之意者。先生云。三七者活血化瘀之药也。然吾取者。活 学化愚之意也。又天三生木。地八成之。地二生火。天七成之。取木之生数。火之 成数。成木生火之由弱及强之势耳。然天之道忌盈。生之以三。成之以七。足矣。 又过数载。病者入山不复见先生。亦失草堂所在。其化缘尽耶?三七生者。果何许 人邪?有缘者或能见先生于数百年之后。
一 辩理

中医不被了解的原因

梁漱溟先生通过研究得出结论:认为中西医无法沟通,因为二者在认识论与方 法论上毫无共同之处。并以为中医无法在理论上说明自己是自身最大的弱点,即使 有高明的神医能治好病,给人的感觉仍然是神秘莫测,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
梁先生说中西医无法沟通是有道理的,从前一段时期的中西医结合疗法,到现 在的西医用中药治病,都证明了西医理论对中医治病原理的不了解与不信任,他们 只是承认中药对疾病有治疗效果,并想从中药的化学成分中得到解释。
其实中药治病的作用来自药性的温凉寒热以及药物自身的特殊性情,这一点西 医理论是不承认也不理解的。而对中药的君臣佐使的正确运用,则来自对病证正确 的诊断,因病与药,方能见效。如果辨证不准,则用药错误,不但不会治病,反而 会加重病情,这是目前中医存在的最大问题。
由于受到了自身以及外来所谓权威的误导,很多疾病在治疗上达成了学术上的 共识,而实际上从八纲上仔细考察,这种普遍被接受的辩证结论是不正确的,甚至 与病证真相是截然相反的。而那些中医学院出来的医生普遍受了这种误导,这就从 治疗结果上造成很多绝症。其实并非病是绝症,是不正确的治疗使病成为了绝症。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糖尿病。西医对糖尿病除不断注射胰岛素之外没有根治的方 法,而中医在施今墨等名医的倡导下普遍采用了滋阴降火的治疗原则,同样也令病 症缠绵无期。其实,施今墨的辨证是大有商榷之处的,既用玄参滋阴,又用苍术渗 湿,本身就很矛盾,甚至还用三黄等凉药降火,更是荒唐无稽。
其实,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曾很明确的指出,金匮肾气丸主消渴,于水中补 先天真火,肾水上升,上焦虚火自然平复。可是现在的所谓中医竟然阴阳不辨,专 以六味地黄丸治疗消渴,令真火渐熄,生机转败。杀人于无形,自己尚不知,反以 为病之难治,思之诚可恨可悲。
消渴发展到重度糖尿病阶段已是一片寒湿,毫无消渴症状可据,金匮肾气丸中 滋阴之药都已经不可再用。但那些医生却仍以滋阴降火为治疗纲领,治到最后终于 变成坏证,眼瞎脚烂,一命呜呼。仍不知悔改,照常不误。庸工杀人,当真名副其 实。
梁先生说中医无法解释自己的理论是不准确的。其实真正的原因是普通人很难 理解中医的理论,而不是中医自身的理论不完善。甚至很多从业医师对中医理论也 是一窍不通,只是用两张所谓的祖传秘方到处招摇撞骗,自己都不信自己。还有的 一知半解自以为是,治好了一半以为己功,治死了一半以为病过。人声鼎沸,混乱 不堪。
中医理论书籍可谓汗牛充栋,但四大经典之外群医往往各执一偏互相攻讦,致 使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医理又是见仁见智,不以权威之言为准则,所以就很难统 一认识。而那些被某种势利统一起来的理法方药,在面对具体病证的时候,又往往 无济于事。这样就造成了中医界从古至今的混乱,治病的权柄似乎操在少数神医的 手中,普通医生则对复杂的病证失去了治疗的手段。所谓,上工十全,中工十全六 七,下工十全二三而已。还没算上庸工杀人无数。其实,并非神医们垄断了医术, 只不过是因为中医理论过于高深,那些智力普通的医生知难而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