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而道生。观艾滋病传染之途径有二,二者谓何?不过精 血也。精血谓何?不过水火也。水火谓何?不过离中虚坎中满也。今其病从下而入 ,由内而生。坎中不满,是以一分为二;离中不虚,是以二化为一。表盈里亏,虚 实反作;内寒外热,冰炭斯分。此否隔离绝之象,又非艾滋病所独有者也,西医所 谓之一切免疫系统疾病莫不如此。
  然治之道果何如耶?无他,益其损而复其剥而已。益者谓何?风上雷下,否上 之阳复降也。复者谓何?地上雷下,剥上之阳复降也。二卦皆雷居下,雷者谓何? 龙雷之火生于坎中,即先天之阳也。然则治病之道不过使其将脱之阳复归水中,即 所谓导龙归海也。天一复降于水中,则生生之本复泰矣,又何病之有哉?
(理法已备,方药自在其中矣,明者可自求之)

消渴正论

消渴一证,聚讼千载,阴阳错综,最见识力。昧者众而明者寡,古今一也。名 高而昧者,但执泻火,不辨阴阳,从之者众,识破者寡。自以为是,以讹传讹,相 延不断,至今不觉。遂令今世而罹此患者复受药石之害,雪上加霜,生气日绝,烂 足坏目,肉脱筋萎。不死于病而死于药,诚可悲叹者也。而名微识著见解独明者反 受侮蔑,令千古奇冤不彰于世,无数病人相继弃绝,医道至此,亦可悲矣。今将明 者之论拈出,分布一堂,粲若星列,取长补短,理法同观。谬见斯废,扫陈言于既 往。正眼重开,立确论于将来。俾从事于刘河间、朱丹溪、张子和、李东垣、王肯 堂、徐灵台、叶天士、施今墨等等诸名医谬论者,迷途知返,正偏救弊,将功补过 ,不无遵循,是所望也。
许学士《本事方》曰:人食之后,滋味皆甜,流在膀胱。若腰肾气盛,是为真 火,上蒸脾胃,变化饮食,分流水谷,从二阴出。精气入骨髓,合荣卫,行血脉, 营养一身,其次以为脂膏,其次以为血肉也。其余则为小便,故小便色黄,血之余 也。臊气者,五脏之气,咸润者则下味也。腰肾既虚冷,而不能蒸于谷气,则尽下 为小便,故味甘不变,其色清冷,则肌肤枯槁也。犹如乳母谷气上泄,皆为乳汁。 消渴病者,下泄为小便,皆精气不实于内,则小便数,瘦弱也。又肺为五脏华盖, 若下有暖气蒸则肺润,若下冷极则阳气不能升,故肺干则渴。《易》于否卦乾上坤 下,阳无阴而不降,阴无阳而不升,上下不交,故成否也。譬如釜中有水,以火暖 之,其釜若以板覆之,则暖气上腾,故板能润也,若无火力,水气则不能上,此板 则终不能润也。火力者,则是腰肾强盛也。常须暖补肾气,饮食得火力,则润上而 易消,亦免于渴也。故张仲景云:宜服肾气八味丸。
张景岳《景岳全书》曰:三消者,古人悉认为火证,然有实火者,以邪热有余 也,有虚火者,以真阴不足也。使治消证而不辨虚实,则未有不误者矣。消证有阴 阳,尤不可不察。如多渴者曰消渴,善饥者曰消谷,小便淋浊如膏者曰肾消。凡此 者多由于火,火盛则阴虚,是皆阳消之证也。至于阴消之意,则未有知之者。何以 见之?如《气厥论》曰:心移寒于肺为肺消,饮一溲二死不治。此正以元气之衰而 金寒水冷,故水不化气而气悉化水,岂非阳虚之阴证乎?……故凡治三消者,必当 察其脉气、病气、形气,但见本元亏竭,及假火等证,必当速救其本,以资化源。 若但知为火而专务清理,未有不阴阳俱败者矣。凡治消之法,最当先辨虚实,若察 其脉证果为实火致耗津液者,但去其火,则津液自生而消渴自止。若由真水不足, 则悉属阴虚,无论上中下,急宜治肾。必使阴气渐充,精血渐复,则病必自愈。若 但知清火,则阴无以生日见消败,益以困矣。……三消证,古人以上消属肺,中焦 属胃,下焦属肾,而多从火治,是故然矣。然以余论之,则三焦之火多有病本于肾 ,而无不由乎命门者,夫命门为水火之府,凡水亏证固能为消为渴,而火亏证亦能 为消渴者,何也?盖水不济火则火不归原,故有火游于肺而为上消者,有火游于胃 而为中消者,有火烁阴精而为下消者,是皆真阴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又有阳不 化气则水精不布,水不得火则有降无升,所以直入膀胱而饮一溲二,以致泉源不滋 ,天壤枯槁者,是皆真阳不足,水亏于下之消证也。阴虚之消,治宜壮水,固有言 之者矣,阳虚之消,谓宜补火,则人必不信。不知釜底加薪,氤氲彻顶,槁禾得雨 ,生意归巅。此无他,皆阳气之使然也,亦生杀之微权也。余因消证多虚,难堪剥 削,若不求其斫丧之因,而再伐生气,则消者愈消,无从复矣。故再笔于此,用以 告夫明者。
张隐庵《侣山堂类辨》曰:病阳明燥热之消渴者,白虎汤主之,此外因之渴也 。胃气弱而津液不生者,人参汤主之,此内因之渴也。有脾不能为胃行其津液,肺 不能通调水道而为消渴者。人但知以凉润之药治渴,不知脾喜燥而肺恶寒。试观泄 泻者必渴,此因水津不能上输而惟下泄故尔。以燥脾之药治之,水液上升,即不渴 矣。故以凉润治渴,人皆知之,以燥热治渴,人所不知也。
赵养葵《医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