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在外,阴 体未成,最忌阴气感召。是以遇少女则为损,遇长女则为蛊,遇老女则为剥,皆阳 损阴伤之象也。当以师友之道导之,使进于学,则遇中男为(开)蒙,遇长男为颐 (养),遇老男为大畜(存),皆阳生阴长之象也。子曰,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 乎。此之谓欤?
8、肺病者宜逃名,名人每多言,言多则损肺气;肾病者宜戒色,色鬼每亏精 ,精亏则损肾气;肝病者宜散财,财主每使气,气盛则损肝气。脾病者宜节食,食 客每多纳,纳多则损脾气。心病者宜减睡,睡虫每多眠,眠多则损心气。
9、雨,天气之降也,过降无疏泄之途,则发为涝,在人为水肿,治当温升地气, 宜真武汤之属;云,地气之升也,过升无敛降之路,则发为旱,在人为气胀,治宜 凉降天气,宜生脉散之类。肿胀关乎阴阳升降,天地交通,宜于根本处求之,不可 见肿但言利水,见胀惟知破气也。万病皆当作如是观。

六 讲略

中医启蒙之一:首明阴阳

  首先,医学是用来治病的。能不能治好病是检验医学是否有用(不一定有价值 ,因为价值是商品的属性,治疗并不必然是商业行为)的标准,没有用的医学自然 没有存在的价值(这个价值指的是对人的益处,也和商品无关),这一点逻辑能力 正常的人基本上都应该明白。
  其次,中医是一种治病方法,并且经过了几千年的实践检验,历史证明,正确 使用这种方法治疗疾病疗效确切(错误的使用责任在使用者,与医学无关),而且 成功地维护了一个民族的繁衍生息和健康成长,这一点也是有目共睹。
  任何一门学问(科学是一种方法论,但学问并不一定都是科学,科学的标准并 非为检验一切学问是否有用或一种方法是否有效而设,科学的使用同样不能超越自 己的适用范围)都必然有自己的理论基础,医学当然也不例外,中医更是把理法学 习放在方药运用之前,理法方药次序井然,不容颠倒。
  中医的基础理论成熟于上古,完善于汉代,发展于晋唐。金元以降,争论渐起 ,各执一词,众说纷纭,至学院垄断之后渐呈衰相。但西学东渐之前的理论纷争还 属于运用与理解的不同,并不涉及对理论本身的否定。西学东渐之后的理论纷争则 是两种理论之间的本质差异所导致的,目前的群众性争论基本上也属于这个范畴。
  有些人在肯定中医疗效的同时又对中医理论表示否定,这其中最根本的原因其 实还是对中医理论以及中医理论与实践之间的逻辑关系的缺乏了解。所以,把中医 治病的原理用相对通俗的语言罗列出来,让大众对中医理论有个比较接近本质的了 解就显得很有必要了。
  
  事物是由简单向复杂由低级向高级不断发展变化的,这是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 。正是基于这种认识,唯物主义者们才会认同老子的学说与中医学说都具有“朴素 辩证法”的思想。
  万物是由简单向复杂变化的,中医理论也是这样认识的,其实这种认识都本于 老子《道德经》中“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的论述。《周易》系词 传也说: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然后才“天地定位,山 泽通气,雷风相薄,水火不相射”(说卦传)。
  一是数的起点,也是概念的起点,这一点就叫做极,就像地球上虚拟的南北极 一样。所以也可以说一就是太极,太极就是一。一分为二,事物发展到二就有了对 立,由于同样来自于一,所以对立之中又有统一。这个二用中国古老的概念表述名 字就叫“阴阳”(阴阳只是基本概念,就像砖一样,任何建筑都离不开砖,但砖并 不等同于建筑,阴阳也一样。从本质上说,迷信只是一种态度,迷信与迷信的对象 无关,只和人的主观对事物的态度有关。所以,迷信的对象可以是阴阳,也可以是 科学。可以是中医,也可以是西医。迷信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事物,阴阳并不等于迷 信,中医更不等于迷信,可惜很多逻辑混乱的人分不清其中的区别),《周易》就 是用阳爻和阴爻来推演万事万物的变化规律的。
  即使万物“数之可十,推之可百,数之可千,推之可万,万之大不可胜数”, 其生之本也还是本于阴阳。阴阳相贯,如环无端,升降出入,无器不有,又使万物 所构成的世界产生了寒来暑往秋收冬藏的四时节气变化。《内经》上古天真论说: “夫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所以圣人春夏养阳,秋冬养阴,以从其根,故与 万物浮沉于生长之门。逆其根,则伐其本,坏其真矣。故阴阳四时者,万物之终始 也,死生之本也,逆之则灾害生,从之则苛疾不起。是谓得道。”此道就是先天地 生的生一又生万物的自然之道,也即辩证唯物主义所谓的自然规律。
  阴阳的规律是:“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积阳为天,积 阴为地。阴静阳躁,阳生阴长,阳杀阴藏。阳化气,阴成形。”“故清阳为天,浊 阴为地。地气上为云,天气降为雨。雨出地气,云出天气。”天地之间如此,“人 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自然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