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饮之。因成其祸。不可复数。
小渴者。为腹中热少。若强与水。水饮不消。复为诸饮病也。
凡得病厥脉动数。服汤药更迟。脉浮大减小。初躁后静。此皆愈证也。
动数之脉。邪在阳也。汤入而变迟者。阳邪愈也。浮大之脉。邪在表也。而复减小
者。表邪散也。病初躁乱者。邪所烦也。汤入而安静者。药胜病也。是皆为愈证。
凡治温病。可刺五十九穴。
五十九穴者。以泻诸经之温热。针经曰。热病取之诸阳五十九穴。刺以泻其热。而
出其汗。实其阴。而补其不足。所谓五十九刺。两手内外侧各三。凡十二 。五指间各
一。凡八 。足亦如是。头入发际一寸旁三分各三。凡六 。更入发三寸边五。凡十 。
耳前后口下各一。项中一穴。凡六 。巅上一。囟会一。发际一。廉泉一。风池二。天
柱二。又内经曰。热俞五十九。头上五行。行五者。以泻诸阳之热逆也。大杼。膺俞。
缺盆。背俞。此八者。以泻胸中之热也。气冲。三里。巨虚。上下廉。此八者。以泻胃
中之热也。云门。 骨。委中。髓空。此八者。以泻四肢之热也。五脏俞旁五。此十者。
以泻五脏之热也。凡此五十九穴者。皆热之左右也。
又身之穴。三百六十有五。其三十九穴。灸之有害。七十九穴。刺之为灾。并中髓
也。
穴有三百六十五。以应一岁。其灸刺之禁。皆肉薄骨解之处。血脉虚少之分。针灸
并中髓也。
凡脉四损三日死。平人四息。病患脉一至。名曰四损。脉五损。一日死。平人五息。
病患脉一至。名曰五损。脉六损。一时死。平人六息。病患脉一至。名曰六损。
四脏气绝者。脉四损。五脏气绝者。脉五损。五脏六腑俱绝者。脉六损。
脉盛身寒。得之伤寒。脉虚身热。得之伤暑。
内经曰。脉者。血之府也。脉实血实。脉虚血虚。寒则伤血。邪并于血。则血盛而
气虚。故伤寒者。脉盛而身寒。热则伤气。邪并于气。则气盛而血虚。故伤暑者。脉虚
而身热。
脉阴阳俱盛。大汗出。不解者死。
脉阴阳俱盛。当汗出而解。若汗出不解。则邪气内胜。正气外脱。故死。内经曰。汗
出而脉尚躁盛者。死。千金曰。热病已得汗。脉尚躁盛。此阳脉之极也。死。
脉阴阳俱虚。热不止者。死。
脉阴阳俱虚者。真气弱也。热不止者。邪气胜也。内经曰。病温。虚甚者。死。
脉至乍疏乍数者。死。
为天真荣卫之气断绝也。
脉至如转索者。其日死。
为紧急而不软。是中无胃气。故不出其日而死。
谵言妄语。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者生。逆冷脉沉细者。不过一日死矣。
谵言妄语。阳病也。身微热。脉浮大。手足温。为脉病相应。若身逆冷。脉沉细。
为阳病见阴脉。脉病不相应。故不过一日而死。难经曰。脉不应病。病不应脉。是为死
病。
此以前。是伤寒热病证候也。



<目录>卷二

<篇名>辨湿脉证第四

属性:伤寒所致。太阳 、湿、 、三种。宜应别论。以为与伤寒相似。故此见之。
、当作痉。传写之误也。 者、恶也。非强也。内经曰。肺移热于肾。传为柔 。
柔、为筋柔而无力。 、谓骨痉而不随。痉者、强也。千金以强直为 。经曰。颈项强
急。口噤。背反张者。 。即是观之。 为痉字明矣。
太阳病。发热无汗。反恶寒者。名曰刚 。
千金曰。太阳中风。重感寒湿。则变 。太阳病。发热无汗。为表实。则不当恶寒。
今反恶寒者。则太阳中风。重感于寒。为 病也。以表实感寒。故名刚 。
王宇泰云。热郁愈甚。则兼燥化而无汗。血气不得宣通。大小筋俱受热害而强
直。故曰刚 也。
太阳病。发热汗出。不恶寒者。名曰柔 。
太阳病。发热。汗出。为表虚。则当恶寒。其不恶寒者。为阳明病。今发热。汗出。
而不恶寒者。非阳明证。则是太阳中风。重感于湿。为柔 也。表虚感湿。故曰柔 。
王宇泰云。湿胜者。自多汗出。
太阳病。发热。脉沉而细者。名曰 。
太阳主表。太阳病。发热。为表病。脉当浮大。今脉反沉细。既不愈。则太阳中风。
重感于湿而为 也。金匮要略曰。太阳病。其证备。身体强。KT KT 然。脉反沉迟。此为
。栝蒌桂枝汤主之。
太阳病。发汗太多。因致 。
太阳病。发汗太多。则亡阳。内经曰。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阳微不能养
筋。则筋脉紧急而成 也。
张卿子云。可见亦不必因重感寒湿。
病、身热。足寒。颈项强急。恶寒。时头热。面赤。目脉赤。独头面摇。卒口噤。背
反张者。
病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