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与茵陈汤。身黄脉沉结。少腹硬小便自利。其人如狂者。非胃中瘀热。为热结下焦。而为蓄血也。与抵当汤以下蓄血。

  伤寒有热。少腹满。应小便不利。今反利者。为有血也。当下之不可余药。宜抵当丸。

  伤寒有热。少腹满。是蓄血于下焦。若热蓄。津液不通。则小便不利。其热不蓄津液。而蓄血不行。小便自利者。乃为蓄血。当与桃仁承气汤。抵当汤下之。然此无身黄屎黑。又无喜忘发狂。是未至于甚。故不可余驶峻之药也。可与抵当丸。小可下之也。

  王宇泰云。按身黄屎黑。喜忘发狂。亦是推展之词。若根据上文。只是满而不硬耳。

  卷三 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第六

  抵当丸方第四十八

  水蛭(二十个味苦寒) 虻虫(二十五个味苦微寒) 桃仁(二十个去皮尖) 大黄(三两)

  上四味。杵、分为四丸。以水一升。煮一丸取七合。服之。 时。当下血。若不下者。更服。太阳病。小便利者。以饮水多。必心下悸。小便少者。必苦里急也。

  饮水多而小便自利者。则水不内蓄。但腹中水多。令心下悸。金匮要略曰。食少饮多。水停心下。甚者则悸。饮水多而小便不利。则水蓄于内而不行。必苦里急也。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问曰。病有结胸。有脏结。其状何如。答曰。按之痛。寸脉浮。关脉沉。名曰结胸也。何谓脏结。答曰。如结胸状。饮食如故。时时下利。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名曰脏结。舌上白苔滑者。难治。

  结胸者。邪结在胸。脏结者。邪结在脏。二者皆下后邪气乘虚入里所致。下后邪气入里。与阳相结者。为结胸。以阳受气于胸中故尔。与阴相结者。为脏结。以阴受之。

  则入五脏故尔。气宜通。而塞故痛。邪结阳分。则阴气不得上通。邪结阴分。则阳气不得下通。是二者。皆心下硬痛。寸脉浮关脉沉。知邪结在阳也。寸脉浮。关脉小细沉紧。

  知邪结在阴也。阴结而阳不结。虽心下结痛。饮食亦自如故。阴气乘肠虚而下。故时时自下利。阴得阳则解。脏结得热证多。则易治。舌上白苔滑者。邪气结。胸中亦寒。故云难治。

  王宇泰云。按本文云。如结胸状。则与结胸当有分别矣。注曰是二者。皆心下硬痛。欠稳当。如结胸状。饮食如故。只是按之不痛耳。既结于脏。而舌白苔。又为胸寒。外证上下俱病。故难治也。

  脏结无阳证。不往来寒热。其人反静。舌上苔滑者。不可攻也。

  脏结。于法当下。无阳证。为表无热。不往来寒热。为半表半里。无热。其人反静。为里无热。经曰。舌上如苔者。以丹田有热。胸中有寒以表里皆寒。故不可攻。

  病发于阳而反下之。热入。因作结胸。病发于阴而反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者。

  以下之太早故也。

  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而反下之。则表中阳邪入里。结于胸中。为结胸。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而反下之。表中阴邪入里。结于心下。为痞。

  张兼善云。或谓成注无热而恶寒者。发于阴也。既无热而恶寒。为阴证。安可有下之理。又岂止作痞而已哉。夫仲景所谓阴阳者。指表里而言也。病在表则当汗。而反下之。

  因作结胸。病在里。尚未入腑。而辄下之。因作痞。所以成结胸与痞者。下之太早故也。

  又云。风邪入里则结胸。寒邪入里则为痞。然此皆太阳病之所致。非阴证之所为也。

  结胸者。项亦强。如柔 状。下之则和。宜大陷胸丸。

  结胸病项强者。为邪结胸中。胸膈结满。心下紧实。但能仰而不能俯。是项强。亦如柔 之状也。与大陷胸丸。下结泄满。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陷胸丸方第四十九

  大黄(半斤味苦寒) 葶苈(半升熬味苦寒) 芒硝(半升味咸寒) 杏仁(半升去皮尖熬黑味苦甘温)

  上四味。捣筛二味。内杏仁芒硝。合研如脂。和散。取如弹丸一枚。别捣甘遂末一钱匕。白蜜二合。水二升。煮取一升。温顿服之。一宿乃下。如不下。更服。取下为效。禁如药法。

  大黄芒硝之苦咸。所以下热。葶苈杏仁之苦甘。所以泄满。甘遂取其直达。白蜜取其润利。皆以下泄满实物也。

  结胸证。其脉浮大者。不可下。下之则死。

  结胸为邪结胸中。属上焦之分。得寸脉浮。关脉沉者。为在里则可下。若脉浮大。

  心下虽结。是在表者犹多。未全结也。下之。重虚邪气复结。则难可制。故云下之则死。

  结胸证悉具。烦躁者亦死。

  结胸证悉具。邪结已深也。烦躁者。正气散乱也。邪气胜正。病者必死。

  太阳病。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