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 。阳气内陷。心下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身必发黄也。

  动数。皆阳脉也。当责邪在表。睡而汗出者。谓之盗汗。为邪气在半表半里。则不恶寒。此头痛发热。微盗汗出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当发其汗。医反下之。虚其胃气。表邪乘虚则陷。邪在表。则见阳脉。邪在里。则见阴脉。邪气内陷。动数之脉所以变迟。而浮脉独不变者以邪结胸中。上焦阳结。脉不得而沉也。客气者。外邪乘胃中空虚入里。结于胸膈。膈中拒痛者。客气动膈也。金匮要略曰。短气不足以息者实也。短气躁烦心中懊。皆邪热为实。阳气内陷。气不得通于膈。壅于心下。为硬满而痛。成结胸也。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若胃中空虚阳气内陷。不结于胸膈。下入于胃中者。遍身汗出。则为热越不能发黄。若但头汗出身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热不得越。必发黄也。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大陷胸汤方第五十

  大黄(六两去皮苦寒) 芒硝(一升咸寒) 甘遂(一钱苦寒)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大黄、取二升。去滓。内芒硝。煮一两沸。内甘遂末。温服一升。得快利。止后服。

  大黄谓之将军。以苦荡涤。芒硝一名硝石。以其咸能 硬。夫间有遂以通水也。

  甘遂若夫间之遂。其气可以直达透结。陷胸三物为允。

  王宇泰云。低者举之。高者陷之。以平为正。结胸为高邪。陷下以平之。故曰陷胸。

  利药之中。此驶剂也。伤寒错恶。结胸为甚。非此不能通利。剂大而数少。须其迅速。

  分解邪结也。

  朱丹溪云。此证经曰胃中空虚。曰短气、躁烦。曰脉浮。此汤不可轻用。

  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脉沉而紧。心下痛。按之石硬者。大陷胸汤主之。

  病在表而下之。热入。因作结胸。此不云下后。而云伤寒六七日。则是传里之实热也。沉为在里。紧为里实。以心下痛。按之实硬。是以为结胸。与大陷胸汤以下结热。

  张兼善云。经言所以成结胸者。以下之太早故也。此不云下后。则云伤寒六七日。结胸热实。此亦不因下早而结胸者何也。夫下早结胸。事之常。热实结胸。事之变。其热实传里为结胸。乃法之关防不尽者。故仲景述其证以注方于其下也。此可见古人用心。曲尽其妙。且如下章以水结胸胁。但头汗出者。以大陷胸汤主之。亦在常法之外。故条列其证以彰其理也。亦或其人本虚。或曾吐下而里气弱。外邪因入。故自为结胸者也。然所入之因不同。其证治则一理而已。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复往来寒热者。与大柴胡汤。但结胸。无大热者。此为水结在胸胁也。但头微汗出者。大陷胸汤主之。

  伤寒十余日。热结在里。是可下之证。复往来寒热。为正邪分争。未全敛结。与大柴胡汤下之。但结胸无大热者。非热结也。是水饮结于胸胁。谓之水结胸。周身汗出者。

  是水饮外散则愈。若但头微汗出。余处无汗。是水饮不得外泄。停蓄而不行也。与大陷胸汤。以逐其水。

  活人云。水结胸。小半夏加茯苓汤。小柴胡去牡蛎汤。亦主之。

  太阳病。重发汗而复下之。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日晡所小有潮热。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大陷胸汤主之。

  重发汗而复下之。则内外重亡津液。而邪热内结。致不大便五六日。舌上燥而渴也。

  日晡潮热者。属胃。此日晡小有潮热。非但在胃。从心下至少腹。硬满而痛。不可近者。

  是一腹之中。上下邪气俱甚也。与大陷胸汤。以下其邪。

  小结胸病。正在心下。按之则痛。脉浮滑者。小陷胸汤主之。

  心下硬痛。手不可近者。结胸也。正在心下。按之则痛。是热气犹浅。谓之小结胸。

  结胸脉沉紧。或寸浮关沉。今脉浮滑。知热未深结。与小陷胸汤。以除胸膈上结热也。

  王宇泰云。上文云硬满而痛。不可近者。是不待按而亦痛也。此云按之则痛。是手按之。然后作痛耳。上文云。至少腹是通一腹而言之。此云正在心下。则少腹不硬痛可知矣。热微于前。故云小结胸也。

  卷四 辨太阳脉证并治下第七

  小陷胸汤方第五十一

  黄连(一两苦寒) 半夏(半升洗辛温) 栝蒌实(大者一个味苦寒)

  上三味。以水六升。先煮栝蒌取三升去滓。内诸药。煮取二升。去滓。分温、三服。

  苦以泄之。辛以散之。黄连、栝蒌实。苦寒以泄热。半夏之辛以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