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
又立斋曰∶凡久泻脾胃虚弱,或作呕,或饮食少思,属脾胃虚弱,用四君子加半夏、木
香。或腹痛属脾胃虚寒,用六君加炮姜、木香。大抵此证多由泛用消食利水之剂,损其真阴
,元气不能主持,遂成久泻,若非补中益气汤、四神丸滋其本源,后必胸痞腹胀、小水淋沥
,多致不起。
又立斋曰∶若久泻,肠胃滑泄不禁,但脾胃虚寒下陷者,用补中益气汤加木香、肉豆蔻
、补骨脂。若脾气虚寒不禁者,用六君子汤加炮姜、肉桂。若命门火衰而脾土虚寒者,用八
味丸。若脾肾俱虚者,用十全大补汤送四神丸。若大便滑痢,小便闭涩,或肢体渐肿,喘嗽
唾痰,脾肾气血俱虚,宜用十全大补汤送四神丸,或宜加减《金匮》肾气丸。每见元气既虚
,而复用五苓之类,因损真阴,以致前证益甚者,急投《金匮》肾气丸,多有得生者。若反
用牵牛、大黄峻剂而通之,是速其危也。
又立斋曰∶大凡黄连、枳实虽消停滞,开痞闷,若人脾胃充实,暴患实痞,宜暂用之,
若屡患屡服,或脾胃虚痞者,用之则脾胃反伤,而诸证蜂起矣。故东垣先生曰∶脾胃实者,
用黄连、枳实泻之,虚者,用白术、陈皮补之。
徐东皋曰∶大抵诸泄泻证,各宜以类推求,必先分痢,后实脾土,益元气,无不全愈。



<目录>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泄泻

<篇名>泄泻论列方

属性:四苓散(和一八七) 五苓散(和一八二) 胃苓汤(和百九十) 平胃散(和十七) 益元散
(寒百十二) 茵陈饮(新寒八) 理中汤(热一) 温胃饮(新热五) 二术煎(新和十二) 圣术
煎(新热二五) 胃关煎(新热九) 佐关煎(新热十) 十全大补汤(补二十) 抑扶煎(新热十
一) 养中煎(新热四) 补中益气汤(补三十) 参术汤(补四十) 参附汤(补三七) 五味异
功散(补四) 敦阜糕(新固十) 右归饮(新补三) 右归丸(新补四) 六味异功煎(新热七)
解肝煎(新和十一) 术附汤(补四一) 四味回阳饮(新热一) 排气饮(新和六) 苍术丸(新
和十七) 六味回阳饮(新热二) 五德丸(新热十八) 四神丸(热一五二) 六味地黄汤(补百
二十) 一气丹(新热二二) 九气丹(新热二三) 八味地黄汤(补一二一) 黄芽丸(新热二一
)复阳丹(新热二十) 参苓白术散(补五四) 椒附丸(热百十二) 人参膏(补一六三) 白
术芍药散(和三五) 神佑丸(攻四八) 赤金豆(新攻二) 葛花解酲汤(和一二四) 四君子汤
(补一) 百顺丸(新攻六) 五味子散(热一四九) 加减《金匮》肾气丸(补一二四) 大和中
饮(新和七) 五君子煎(新热六) 粘米固肠糕(新固七) 大厘清饮(新寒五) 小和中饮(新
和八) 消食导气饮(和一九七) 小厘清饮(新和十) 吴茱萸散(热一三九) 酒蒸黄连丸(寒
一七九)



<目录>卷之二十四心集・杂证谟\泄泻

<篇名>论外备用方

属性:归脾汤(补三二 脾虚泄泻) 加味六君汤(补六 脾虚) 藿香正气散(和二十 风寒)
益黄散(和十九 脾寒气滞) 茯苓汤(和一八九 湿热) 白术芍药汤(和三四 湿泻) 渗湿
汤(和一七四 寒湿) 胃风汤(散五七 风湿) 升阳除湿汤(和一七九 调脾) 曲术丸(和
二百一 暑湿暴泻) 术己丸(和一百二 湿热) 猪苓汤(和一八九 发热小水不利) 草果
散(和一九五 寒痛泄) 大七香丸(和一三一 寒气) 调胃白术散(和三三 行气和胃) 太
平丸(寒百十九 热泻) 大橘皮汤(和一九六 湿热水泻) 橘半胃苓汤(和一九一 补胃和
胃) 薷苓汤(寒百十八 暑泻) 黄芩芍药汤(寒八九 热泻) 真人养脏汤(和一九四 调脾
)胃爱散(热七十 虚寒) 八味汤(热一四一 虚寒滞) 八味理中丸(热七 脾胃虚寒)
二神丸(热百五十 脾胃虚寒) 荜茇丸(热一五六 中寒) 附子理中汤(热一) 浆水散(热
一四七 阴毒) 九宝丹(热一四三 温补脾胃) 吴茱萸汤(热一三七 暑湿受寒) 四柱散(
热一四四 冷痛泄泻) 陈曲丸(热一六三 磨积止泻) 附子茴香散(热一四八 暖胃和中)
铁刷散(热百九 寒湿泄泻) 缩脾丸(热一六一 湿涩) 《澹寮》四神丸(热一五二 肾
泄) 补脾汤(热六八 胃寒) 小已寒丸(热一六九 中寒洞泄) 五味子丸(热一五五 脾肾
泄) 养胃汤(热六九 虚寒痛泄) 浓朴丸(热百六十 寒滞胀泄) 白术圣散子(热一三六
固肠温胃) 肉豆蔻丸(热一五七 脏寒滑泄) 小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