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于夏。
\x肾盛怒\x(止)\x死于季夏\x 张云。怒本肝之志。而亦伤肾者。肝肾为子母。其气相通也。肾藏志。志
伤则意失。而善忘其前言也。腰脊不可俯仰屈伸者。腰为肾之府也。肾色之夭者。黑欲如重漆色。不欲如地苍
也。水衰畏土。故死于季夏。
\x恐惧而不解\x(止)\x精时自下\x 张云。此亦言心肾之受伤也。盖盛怒虽云伤肾。而恐惧则肾脏之本。
志恐则气下而陷。故能伤精。肾主骨。故精伤则骨 。痿者阳之痿。厥者阳之衰。命门不守。则精时自下。是
虽肾脏受伤之为病。然邪气脏腑病形篇曰。愁忧恐惧则伤心。上文曰。神伤则恐惧。流淫而不止。义与此通。
李云。此亦肾伤也。特伤于本脏之志。为异于前耳。闭藏失职。则不因交感。精自下。志云。上节论伤肾脏之
志。此论伤肾脏之精。盖魂、魄、智、意、本于心肾精神之所生。故首言怵惕思虑者则伤神。末言恐惧而不解
则伤精。神生于精。而精归于神也。
\x是故五脏\x(止)\x不可以治之也\x 张云。此承篇首之问而言。凡用针者。必当察病者之形态。以酌其可
刺不可刺也。设或五脏精神已损。必不可妄用针矣。故邪气脏腑病形篇曰。诸小者。阴阳形气俱不足。勿取以
针。而调以甘药也。根结篇曰。形气不足。病气不足。此阴阳气俱不足也。不可刺之。
\x肝藏血\x 张云。宣明五气篇曰。肝藏魂。五脏生成篇曰。人卧则血归于肝。调经论曰。肝藏血。血
有余则怒。不足则恐。
\x脾藏营\x(止)\x经溲不利\x 张云。营出中焦。受气取汁。变化而赤。是为血。故曰。脾藏营。营舍意。
即脾藏意也。脾虚则四肢不用。五脏不安。以脾主四肢。而脾为五脏之原也。太阴脉入腹络胃。故脾实则腹胀。
经溲不利。调经论曰。形有余则腹胀。经溲不利。经、当作泾。简案、甲乙。经、作
泾。厥论亦作泾。
\x心藏脉\x 张云。宣明五气篇曰。心主脉。调经论曰。心藏神。神有余则笑不休。神不足则悲。
\x肺藏气\x(止)\x胸盈仰息\x 张云。喘喝者。气促声粗也。胸盈。胀满也。仰息。仰面而喘也。宣明
五气篇曰。肺藏魄。调经论曰。气有余则喘咳上气。不足则息利少气。甲乙。盈、作凭。注云。九墟作盈。
\x肾藏精\x(止)\x实则胀\x 张云。九针论曰。肾藏精志也。调经论曰。肾藏志。志有余则腹胀、飧泄。
不足则厥。
\x五脏不安\x(止)\x调之也\x 张云。前章言情志损伤、此分五脏虚实。故凡五脏有不安者。必审其病
形虚实。情志所属。乃可随其脏以调之。此总结前章而言其治方也。



<目录>卷二

<篇名>终始篇第九

属性:马云。终始本古经篇名。而伯乃述之。故前根结篇有云。九针之玄。要在终始。此又曰。毕于终始。故知
其为古经篇名也。按首无起句。当同前篇。俱为岐伯言也。
\x毕于终始\x 张云。终始本篇名。详载阴阳针刺之道。今散类各章。志云。终始者始于五脏。次于经脉。
终于六气。盖五脏内生六络。六经外合六气。盖五脏又本于六气之所生。故曰人生于地。悬命于天。简案、终
始。其义未详。姑仍马张。
\x阳受气于四末\x(止)\x可令和\x 马云。阳在外。受气于四肢。阴在内。受气于五脏。故因其气之来而
迎之者。泻之法也。因其气之往而随之者。补之法也。知迎随为补泻。则阴阳诸经之气可和调矣。
\x和气之方\x 论语。雍也。集解引孔注云。方、道也。
\x无道行私\x 张云。不明至道。而强不知以为知。即无
道行私也。伐人长命。殃必及之。天道不爽。当知所畏。
\x谨奉天道\x(止)\x经脉为纪\x 张云。天道阴阳。有十二辰次为之纪。人身血气。有十二经脉为之纪。
循环无端。终而复始。故曰终始。
\x持其脉口人迎\x 张云。脉口在手。太阴脉也。可候五脏之阴。人迎在颈。阳明脉也。可候六腑之
阳。人之血气经脉。所以应天地阴阳之盛衰者。毕露于此。故曰天道毕矣。
\x应四时也\x 张云。春夏人迎微大。秋冬寸口微大。(简案出禁服篇)应四时也。上谓人迎。下谓
脉口。相应往来。即如下编所谓俱往俱来。若引绳大小齐等也。简案、马以上为寸口。以下为尺。恐非。
\x不结动也\x 张云。结涩则不足。动疾则有余。皆非平脉也。
\x本末之寒温之相守司也\x 甲乙作本末相遇。寒温相守司。似是。禁服篇曰。察其本末之寒温。以
验其脏腑之病。张云。脏气为本。肌体为末。表里寒温司守。不致相失。故必外之形肉。内之血气。皆相称者。
谓之平人。志。本末之寒温之两之字下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