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校正有误置之说。今删此一百字。则文意贯通。似甲乙为正。论梦一节。见灵淫邪发梦篇。及列子
穆王篇。
\x与天地如一\x 易曰。天道亏盈而益谦。地道变盈而流谦。
\x上盛\x 简按王注。上。上声。诸家读如字。
\x下盛\x 简按王注。下。去声。诸家读如字。
\x梦予\x 熊音。予。上声。与同。
\x虚静为保\x 简按甲乙。作宝。盖保。葆。宝。古通用。史记留侯世家。见谷城山下黄石。取而葆之。
注。史记珍宝字皆作葆。征四失论。从容之葆。
\x泛泛乎\x 吴云。泛泛然充满于指。简按说文。泛。浮也。通作 。
\x蛰虫\x 熊音。蛰。直力反。虫藏也。
\x知外者终而始之\x 马云。能观其色而验之。有终始生克之异。(此仍王意)吴云。切脉之道。有终有
始。始则浮取之。终则沉取之。浮以候外。沉以候内。终而始之。谓既取其沉。
复察于浮。浮沉相较。高注同。张云。内。言脏气。脏象有位。故可按而纪之。外。言经气。经脉有序。故可
终而始之。简按灵终始篇。终始者。经脉为纪。张义似允。
\x故曰\x 熊本。吴本。无此二字。
\x此六者\x 马云。春夏秋冬内外六者。张同。高云。内外按纪终始。
\x持脉之大法\x 法下。甲乙有也字。
\x当消环自已\x 马云。若软而散。则刚脉渐柔。当完一周之时。而病自已矣。吴。消下句。志高同。志
云。灵枢云。心脉微小为消瘅。盖心液不足。则火郁而为消渴之病。心藏神。得神机环转。而病自已也。按甲
乙。环。作渴。(脉经同)高同。张云。软散者。心气将和也。消。尽也。环。周也。谓期尽一周。而病自已
矣。愚按搏击之脉。皆肝邪盛也。肝本属水。而何五脏皆畏之。盖五脏皆以胃气为本。脉无胃气则死。凡木强
者土必衰。脉搏者胃多败。故坚搏为诸脏所忌。兹心脉搏坚而长者。以心脏之胃气不足。而邪有余也。搏之微。
则邪亦微。搏之甚。则几于真脏矣。故当以搏之微甚。而察病之浅深。后四脏者仿此。汪昂云。志聪注。消。
谓消渴。非。徐氏要旨云。搏坚皆为大过。软而散。皆为不及。五脏各因大过不及而病也。
\x当病灌汗\x 灌。脉经作漏。吴云。汗多如灌水也。张云。肺虚不敛。汗出如水。
\x至令不复散发也\x 张云。汗多亡阳。故不可更为发散也。脉经。发下无也字。注云。六字疑衍。
\x色不青\x 滑云。当作其色青。简按此说非是。当从王注。
\x色泽\x 张云。肝木不足。脾湿胜之。湿在肌肤。故颜色光泽。志云。金匮要略云。夫病水人。面目
鲜泽。盖水溢于
皮肤。故其色润泽也。
\x溢饮\x 金匮要略云。饮水流行。归于四肢。当汗出而不汗出。身体疼重。谓之溢饮。
\x易入肌皮肠胃之外\x 滑云。易。当作溢。简按以理推之。宜云肌皮之中。肠胃之外。而肌皮即是肠
胃之外。故云尔。脉经亦易作溢。
\x折髀\x 吴云。折伤其髀。筋损血伤。故见肝木之脉。诸注仍王义。
\x食痹\x 痹下。脉经。有髀痛二字。吴云。谓食积痹痛也。简按至真要大论王注云。食痹。谓食已心
下痛。阴阴然不可名也。不可忍也。吐出乃止。此为胃气逆。而不下流也。又张云食痹者。食入不化。入则闷
痛呕汁。必吐出乃止。李氏医宗必读有治法。
\x其软散\x 脉经。软下。有而字。
\x色不泽者\x 志云。五脏元真之气。脾所主也。湿热太过。则色黄脉盛。而少气矣。其不及。当病足
胫肿。脾气虚。故足肿也。若水状而非水病。故其色不泽。
\x其色黄而赤\x 张云。邪脉干肾。肾必衰。其色黄赤。为火土有余。而肾不足。
\x折腰\x 吴云。伤折其腰。损其肉与脉。肉病故黄。脉病故赤也。简按刺腰痛论云。解脉。令人腰痛。
如引带。如折腰状。以此观之。吴说似是。但以黄赤。分肉与脉。恐非。
\x心疝\x 圣济总录云。夫脏病必传于腑。今心不受邪。病传于腑。故小肠受之。为疝而痛。少腹当有
形也。世之医者。以疝为寒湿之疾。不知心气之厥。亦能为疝。心疝者。当兼心气以治之。方具于九十四卷。
大奇论云。心脉搏滑急。为心疝。四时刺逆从论云。滑则病心风疝。邪气脏腑病形篇云。
心疝。引脐小腹鸣。
\x心为牡脏\x 灵顺气一日分为四时篇。亦有此文。张云。牡。阳也。心属火。而居于膈上。故曰牡脏。
简按吴本。牡。作牝。注云。牝。阴也。大误。灵枢。肺为牝脏。
\x寒热\x 简按寒热。盖虚劳寒热之谓。即后世所称风劳。下文云。沉细数散者。寒热也。次篇云。寸
口沉而喘。曰寒热。及灵论疾诊尺篇。寒热病篇。风论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