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六味地黄汤加麦冬、五味治之。
熟地(一两) 山茱萸(五钱) 山药(五钱) 丹皮 泽泻 茯苓(各三钱) 麦冬(一两) 五味(一钱)
水煎服。连服数剂自愈。
此方专补肾水,加麦冬、五味以补肺,肺肾相资,则水尤易生,阳得阴而化,
亦阳得阴而平。阴既相济,阳又不旺,安得口之再燥哉。
此症用灌舌丹亦佳。
熟地 麦冬(各一两) 沙参 地骨皮(各五钱) 水煎服。
人有作意交感,尽情浪战,阴精大泄不止,其阴翘然不倒,精尽继之以血者,
人以为火动之极,谁知是水燥之极耶。夫肾中水火,原两相根而不可须臾离者也。
阴阳之气彼此相吸而不能脱,阳欲离阴而阴且下吸,阴欲离阳而阳且上吸也。惟醉
饱行房,乱其常度,阴阳不能平,于是阳离阴而阳脱,阴离阳而阴脱,两不相援,
则阳之离阴甚速,阴之离阳亦速矣。及至阴阳两遗,则水火两绝,魂魄且不能自主,
往往有精脱而死者。今精遗而继之血,人尚未死,是精尽而血见,乃阴脱而阳未脱
也。使阳已尽脱,外势何能翘然不倒乎。救法急须大补其肾中之水,俾水生以留阳
也。然阴脱者,必须用阳药以引阴,而强阳不倒,倘补其阳,则火以济火,必更加
燥涸,水且不生,何能引阳哉?不知无阴则阳不得引,而无阳则阴亦不能引也。法
宜用九分之阴药,一分之阳药,大剂煎饮,水火无偏胜之虞,阴阳有相合之功矣。方
用引阴夺命丹∶
熟地(八两) 人参(一两) 北五味子(三钱) 沙参(二两) 肉桂(一钱) 水煎服。一剂而
血止,二剂而阳倒,连服四剂,始有性命。再将前药减十分之七,每日一剂,服一月平复如故。
此方用熟地、沙参以大补其肾中之阴,用人参以急固其未脱之阳,用五味子以敛
其耗散之气,用肉桂于纯阴之中,则引入于孤阳之内,令其已离者重合,已失者
重归也。倘不多用补阴之药,而止重用人参、肉桂,虽亦能夺命于须臾,然而阳旺
阴涸,止可救绝于一时,必不能救燥于五脏,亦旦夕之生而已。
此症用三仙膏亦神。
熟地(五两) 人参(二两) 丹皮(一两) 水煎服。
人有夜不能寐,口中无津,舌上干燥,或开裂纹,或生疮点,人以为火起于心,
谁知是燥在于心乎。夫心属火,然而心火无水,则火为未济之火也。既济之火,则
火安于心宫;未济之火,则火郁于心内。火郁不宣,则各脏腑之气不敢相通,而津
液愈少,不能养心而心益燥矣,何能上润于口舌哉。开裂、生点必至之势也。治法
大补其心中之津,则心不燥而口舌自润。然而徒补其津,亦未必大润也。盖心中之
液,乃肾内之精也。肾水上交于心,则成既济之火,补肾以生心,乌可缓哉。方用
心肾两资汤∶
人参(三钱) 茯神(三钱) 柏子仁(一钱) 炒枣仁(三钱) 麦冬(五钱) 北五味(一钱)
熟地(一两) 丹参(二钱) 沙参(三钱) 山茱萸(三钱) 芡实(三钱) 山药(三钱) 菟丝子(二钱)
水煎服。连服十剂,夜卧安而口中生津,诸症尽愈。
此方心肾同治,补火而水足以相济,补水而火足以相生。故不见焦焚之苦,而
反获 渥之欢也。
此症夜清汤亦效。
人参 麦冬(各一两) 甘草(一钱) 柏子仁 菟丝子(各三钱) 玄参 炒枣仁(各五钱)
黄连(三分) 水煎服。
人有咳嗽,吐痰不已,皮肤不泽,少动则喘,此燥在于肺也。《内经》云∶夏伤
于热,秋必病燥。咳嗽吐痰,皮肤不泽而动喘,皆燥病也。议者谓燥症必须补肾,
肾水干枯而燥症乃成。然而此燥非因肾之干枯而来,因夏伤于热以耗损肺金之气,
不必去补肾水,但润脾而肺之燥可解。虽然脾为肺之母,而肾乃肺之子,补脾以益
肺之气,补肾而不损肺之气,子母相治而相济,肺气不更加润泽乎。方用子母两濡汤∶
麦冬(五钱) 天冬(三钱) 紫菀(一钱) 甘草(三分) 苏叶(五分) 天花粉(一钱)
熟地(五钱) 玄参(三钱) 丹皮(二钱) 牛膝(一钱) 水煎服。一剂气平,二剂嗽轻,连服十剂
痰少而喘嗽俱愈。
此方肺、脾、肾同治之方也。方名子母两濡,似乎止言脾肾也,然而治脾治肾,无非治肺也。
脾肾濡,而肺气安有独燥者哉。
此症用宁嗽丹亦佳。
麦冬(二两) 五味子(二钱) 天冬(三钱) 生地(一两) 桑白皮(二钱) 款冬花 紫菀
桔梗(各一钱) 甘草(五分) 牛膝(三钱) 水煎服。
人有两胁胀满,皮肤如虫之咬,干呕而不吐酸,人以为肝气之逆,谁知是肝气
之燥乎。夫肝藏血者也,肝中有血,则肝润而气舒;肝中无血,则肝燥而气郁。肝
气既郁,则伏而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