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r>脾胃之土伤,难容水谷,遂腹痛而作泻矣。泻久而糟粕已尽,脾乃传肝木之气于肾,
而肾见其子之气,乃相助而作恶,忘其自损母气也。红白相间者,肝不藏血而红见,
肾不藏精而白见也。惟是肝内之血无多,肾中之精有限,何以能绸缪不断,如水之
倾,如泉之涌也,不知六腑畏肝木之横,五脏助肾之困,交相成之也。治法急平其
肝气之怒,少佐祛秽之药,则肝气不降而肾气顿收。不必止痢,脾胃之土自安,脾
胃既安,何惧痢之有?方用平肝止痢汤∶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栀子(二钱) 枳壳(一钱) 车前子(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一剂痢轻,再剂痢又轻,三剂全愈。
此方全不去治痢,但去平肝而痢自止。盖痢之来也,始于肝;痢之成也,本于
肾。平肝则肝气平,肝平而肾气亦平。肝肾之气平,而脾胃乌有不平者乎。今人但
去治脾胃也,所以痢不能遽止耳。
此症用和腹汤亦可。
白芍(一两) 当归(五钱) 枳壳(三钱) 广木香(二钱) 甘草(一钱) 水煎服。
人有夏秋之间,先泻后痢,腹中疼痛,后重之极,不痢不可,欲痢不得,口渴
饮水,小便艰涩,小肠作胀,人以为火邪之重也,谁知是湿热之盛乎,盖夏伤于热,
必饮水过多,热虽解于一时,湿每留于肠胃,迨至秋天,寒风袭于皮毛,热必秘于
脏腑,于是热欲外泄而不能,热不得不与湿相合。然而湿与热非好相识也,相合相
争,而疼痛生矣,热欲下出,湿欲相留,彼此牵掣于大肠之间,而后重现矣。热欲
出而不得出,则热必上焚,不得不求救于水。然而湿留于下焦,而火则忌水也,使
水不能传入于膀胱,水火战斗,仍从大肠而出,此小腹之所以发胀耳。治法分解其
湿热,俾浊者趋于大肠,清者入于小肠,不必用涩药以止痢也。方用分解湿热汤∶
车前子(一两) 浓朴(三钱) 黄连(一钱) 甘草(一钱) 枳壳(一钱) 槟榔(一钱)
滑石末(三钱) 水
煎服。一剂后重除,二剂疼胀止,三剂口渴解,痢亦全愈。
此方用车前以利水,用黄连以清热,用浓朴以厘清浊,余则止秽去滞,调和于
邪正之间,以解纷争也。君、相、佐、使既用之攸宜,安有不取效之捷哉!
此症用二黄汤亦神效。
泽泻(二钱) 车前子(五钱) 大黄 槟榔 滑石(各二钱) 黄连(一钱) 甘草(五分)
水煎服。二剂愈。
人有湿热作痢,大渴引饮,饮后又不甚快,心中懊 ,小便不利,红白相间,
似脓非脓,似血非血,此是火热未解之故也。夫湿热之极,始成痢疾,但其中有湿
轻热重,热轻湿重之分耳。如此等之痢,明是湿热两重之症,单消水则热存而水难
降;单清火则湿在而火难除,必须两泻之,热与湿俱不能独存也。然而泻热必致伤
阳,泻湿必致伤阴。治法必于补阴之中,佐以泻热湿之剂,则阴既不亏,阳亦无害。
夫泻之既能损伤阴阳,则补阴亦宜补阳矣,何仅补其阴,即能不伤其阳也?不知阴
阳原两相根也。泻热之药,仍走于大肠之内,虽损其阳,仍损其阴也。今补其阴,
则阴不伤矣,何害于阳乎?此补阴之所以不必再补阳耳。方用滋阴止痢丹∶
白芍(一两) 当归(一两) 大黄(三钱) 车前子(五钱) 槟榔(二钱) 萝卜子(三钱)
水煎服。一
剂脓血减,二剂懊 除,三剂口渴解,而痢亦顿止矣。
此方奇在大黄与萝卜子并用,逐瘀秽实神,厘清浊甚速,用之于白芍、当归之
内,补以行攻,有攻之益,无攻之失也。
此症用通快饮亦佳。
黄连 茯苓(各三钱) 白芍(一两) 黄芩 车前子 枳壳(各二钱) 浓朴(一钱) 水煎服。
人有湿热之极,腹痛作痢,上吐不食,下痢不止,至勺水难饮,胸中闷乱,人
以为噤口之痢也,谁知是胃中湿热之毒乎。夫痢宜下行,下利宜也,何以上吐而不
能入乎?此盖胃中之火,得湿而蕴结不宣,一旦作痢,本欲下行,乃投之以饮食,则
火反上炽而不降,以致胃口闭塞,而成噤口也。然而胃火之盛者,由于心火之旺,
心火最恶湿,一得湿则火郁而不通,则停住于胃口;胃中之火,愈增其熏蒸之气,
二火相合,则热之势固结而不散,湿亦停住于肠胃之内,胸中交战,安得不闷乱乎?
治法必须开郁火之门,而门不能易开,必须引火开门之为捷耳。方用引胃汤∶
人参(一钱) 黄连(三钱) 吴茱萸(三分) 菖蒲(三分) 各为细末,滚水调入于茯苓末中,
大约茯苓须用五钱,一匙一匙调如稀糊者咽之。初时咽下必吐,吐后仍咽,药
一受则不吐矣。即将前药服完,上下俱开门矣。然后用靖乱汤∶
白芍(一两) 车前子(五钱) 黄连(一钱) 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