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者痉。
〔衍义〕肝在五行为木。在六气为风。所胜之者燥金。不胜之者为湿土。若金旺则
木受制而郁矣。木郁必发。发则从火。过其所不胜之中土。故脾土得木火而腹
为暴胀大。如内经所谓厥阴在泉者腹胀。与诸腹胀大皆属于热者同类也。是
故以腹之暴胀。因知木之郁于脾者也。已出之脾而木气行矣。火与俱而燥金
之气退矣。金退木行。故曰欲解。解则其脉行。应脉大。今不浮大而如故。反伏弦
者。则是风犹郁在肝而自病。其所合之筋脉已成痉矣。此条暴胀之先。不见叙
症。遽曰欲解。必有所解之病在也。
夫痉脉。按之紧如弦。直上下行。(一作筑筑而弦)
〔衍义〕痉病由风寒互为之。重感于邪。寒脉则紧。风脉则弦。是本脉也。脉经谓直
上下行者。督脉也。见之则大人癫。小儿痫。二者尽为背反张。由督脉与太阳合。
行于脊里相引而急。故显出督脉之象也。今痉强无异于癫痫之背反张者。是亦相干于督脉。而见其上下行之象矣。
痉病有灸疮。难治。
〔衍义〕痉病有风热。燥急其筋骨。不当复灸以火。且助火深入。风热得之。愈固而
不散。所以难治。
脉经云。痉家其脉伏坚。直上下。
〔衍义〕内经谓脉沉而坚。病在中。今所伏非沉者欤。坚非如肾之弹石者欤。此两
条出脉不出症。殆为前条明其表。此见其病在内外。如内经之柔痉骨强之类也。
太阳病。其症备。身体强KT KT (音如)然。脉反沉迟。此为痉。栝蒌桂枝汤主之。
\x栝蒌桂枝汤方\x
栝蒌根(二两) 桂枝(三两) 芍药(三两) 甘草(三两) 生姜(三两) 大枣(十三枚)
上六味。以水九升。煮取三升。分温三服。取微汗。汗不出。食顷。啜热粥发之。
〔衍义〕谓太阳病。其症备。是何症之备也。大抵太阳经脉。自足上行。循背至头项。
此是其所过之部。而为之状者。皆是其症也。考之伤寒论。有谓太阳病。项背强
KTKT 然。反汗出恶风者。桂枝加葛根汤主之。亦是其一也。正与此同。而少异者。
彼以汗出恶风。其脉必浮。此言脉沉迟。必汗不出。不出则亦不恶风。故不加葛
根而加栝蒌根。俱是益津和血养筋之剂。彼之KT KT 然。项背强。虽未至于痉。然
经脉已拘急。不利于运动。故用葛根之甘行阳。从表分卫中以生津液。和其经
脉。沉迟。汗必不出。不出则亦不恶风。则是病在表之荣血分。荣血阴也。其体沉。
其行迟。所以脉应其象。外息于寸口。内不养于筋经。故痉强之病作焉。所以栝
蒌根味苦入阴。用以生荣血。益阴分津液。养其筋经者为君。桂枝之辛以散。芍
药之酸以收。一阴一阳。在里在表者为臣。甘草、姜、枣合辛甘之味。行脾之津液。
而和荣卫者为使。立方之旨。其在斯欤。
太阳病。无汗而小便反少。气上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葛根汤主之。
\x葛根汤方\x
葛根(四两) 麻黄(三两去节) 桂(二两去皮) 芍药(二两)
甘草(二两炙) 生姜(三两) 大枣(十二枚)
上七味。 咀。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
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不须啜粥。余如桂枝汤法将息及禁忌。
〔衍义〕按伤寒论中有太阳病。项背强KT KT 。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注曰。轻可去
实。以中寒表实。故加麻黄葛根以祛风。桂枝汤以和表也。今以小便反少。气上
冲胸。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者。亦用之何也。盖太阳欲入传阳明。然阳明不受
邪。故气逆上冲胸。而阳明筋脉内结胃口。外行胸中。过人迎。环唇口。以其经多
气多血。胸中肺部也。上焦主分布津液。行水道今太阳与阳明热并胸中。故水
道不行则小便少。津液不布则无汗。人迎在结喉两旁。近会厌发声机关之处。
由阳明所过筋脉。遇所并之热。遂挛急牵引。以口噤不能语。欲作刚痉。胸中近
表。论其在上。则属太阳。论其居前。则属阳明。宜乎是方治其两经之病也。何以
言之。盖葛根本阳明经药。能生津出汗。行小便。解肌。易老云。太阳初病。未入阳
明。不可便服葛根。是引贼破家也。又云。用此以断太阳之路。即是开发阳明经
气。以却太阳传入之邪也。故仲景治太阳、阳明合病。桂枝汤加麻黄、葛根也|
痉为病。(一本痉字上有刚字)胸满口噤。卧不着席。脚挛急。必 齿。可与大承气汤。
\x大承气汤方\x
大黄(四两酒洗) 浓朴(半斤炙去皮) 枳实(五枚炙) 芒硝(三合)
上四味。以水一斗。先煮二物。取五升。去滓。内大黄。煮取二升。去滓。内芒硝。更上
火。微一二沸。分温再服。得下。止服。
〔衍义〕此传阳明风热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