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经皆上于
头。太阳与阳明。俱到鼻 。今头上寒湿。而鼻为之塞也。则二经脉皆不通。郁而
发热。身无疼痛。内药鼻中。头上之湿散。则二阳之经脉行。而病可尽愈矣。
湿家身烦疼。可与麻黄加术汤发其汗。慎不可以火攻之。
\x麻黄加术汤方\x
麻黄(二两去节) 桂枝(二两去皮) 甘草(一两炙) 杏仁(七十个去皮尖) 白术(四两)
上五味。以水九升。先煮麻黄减二升。去上沫。内诸药。煮取二升半。去滓。温服八合。覆取微似汗。
〔衍义〕此为气湿之邪。盖邪者湿与寒合。故令人身疼。大法。表实成热。则可发汗。
无热是阳气尚微。汗之恐虚其表。今是症虽不云发热。而烦已生。烦由热也。所
以服药不敢大发其汗。且湿亦非暴汗可散。故用麻黄汤治寒。加术去湿。使其
微汗尔。然湿邪在表者。惟可汗之。不可火攻。火攻则增其热。必有发痉之变。所以戒人慎之。
病者一身尽疼。发热。日晡所剧者。名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水所
致也。可与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
\x麻黄杏仁薏苡甘草汤方\x
麻黄(去节半两汤泡) 甘草(一两炙) 薏苡仁(半两) 杏仁(十个去皮尖炒)
上锉麻豆大。每服四钱。水一盏半。煮八分。去滓。温服。有微汗避风。
〔衍义〕按伤寒论注曰。身尽疼痛。湿也。发热日晡所剧者。风也。若汗出当风而得
之者。则先客热而后感风。若久伤取冷得之者。则先伤风而后中湿。注文若是。
其谓日晡所剧为风者。则义未了。予按内经太阴阳明论曰。太阴阳明为表里。
脾胃脉也。外合肌肉。故阳受风气。阴受湿气。所以风湿客之。则一身肌内尽痛。
夫阳气者。一日而主外。平旦阳气生。属少阳。日中阳气隆。属太阳。日西气门内
闭。属阳明。是故阳明之气。主乎申酉。所以日晡所剧也。方用麻黄治寒湿取汗
为主。杏仁利气。薏苡仁除风热湿痹为臣。甘草和脾胃解肌肉为使。
风湿。脉浮身重。汗出恶风者。防己黄 汤主之。
\x防己黄 汤方\x
防己(一两) 甘草(半两炒) 白术(七钱五分) 黄 (一两一分去芦)
上锉麻豆大。每抄五钱匕。生姜四片。大枣一枚。水盏半。煎八分。去滓。温服。良久
再服。喘者加麻黄半两。胃中不和者。加芍药三分。气上冲者。加桂枝三
分。下有陈寒者。加细辛三分。服后当如虫行皮中。从腰下如冰。后坐被上。
又以一被绕腰下。温令微汗瘥。
〔衍义〕此症风湿。皆从表受之。其病在外。故脉浮汗出。凡身重有肌肉痿而重者。
有骨痿而重者。此之身重。乃风湿在表。故不作疼。虚其卫气而湿着为身重。由
是以黄 实卫。甘草佐之。防己去湿。白术佐之。然则风湿二邪。独无散风之药
何耶。盖汗多知其风已不留。以表虚而风出入乎其间。因之恶风尔。惟实其卫。
正气壮则风自退。此不治而治者也。若其有喘者。湿中兼寒也。则加麻黄以散
之。若风内应肝木。伤其胃中不和者。则加芍药以泻之。芍药味酸。能自土中泻
木。若气上冲者。则加桂枝以散其逆。若下有陈寒者。谓下焦肝肾之分。则加细
辛以温之。细辛散里之表药也。服后云云者。方中令作一段。然考之当在下有
陈寒加细辛之后。连为一段。何则细辛佐防己去寒湿。黄 实表。表尚全实。则
湿不退。所以皮中如虫行。表实未全。则阳气未周。于是从腰以下。其陈寒者犹
得如冰。必以被令温。助接其阳。使之微汗。
伤寒八九日。风湿相搏。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不呕不渴。脉浮虚而涩者。桂枝附
子汤主之。若大便坚。小便自利者。去桂加白术汤主之。
\x桂枝附子汤方\x
桂枝(四两去皮) 生姜(三两切) 附子(三枚炮去皮破八片) 甘草(二两炙) 大枣(十二枚擘)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渣分温三服。
\x白术附子汤方\x
白术(二两) 附子(一枚半炮去皮) 甘草(一两炙) 生姜(一两半切) 大枣(六枚)
上五味。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分温三服。一服觉身痹。半日许再服。三服都
尽。其人如 状。勿怪。即是术附并走皮中。逐水气未得除故尔。
〔衍义〕按是症亦出伤寒论。其注曰。伤寒与中风。至八九日。邪气多在里。必不苦
疼痛。今日数多。复身体疼烦不能自转侧者。风湿相搏也。烦者风也。身疼不能
自转侧者湿也。脉浮虚为风。涩为寒湿也。不渴不呕。里无邪也。风湿俱在经也。
与桂枝附子汤。以桂枝散表之风。附子逐经中之湿。小便利。大便坚。为津液之
不足。桂枝发汗。走津液。故去之而加白术。虽然。自病而察药。自药而察病。因知
身之不能自转侧者。非惟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