邪所致也。亦为阳气不充。筋脉无养。故动之不能
也。欲去阳气不充之湿者。必以辛热气味之药。则可补其阳而逐其湿。与治伤
寒同法。是症之用附子者殆此欤。于是虽大便坚而不为微结者亦用之。如后
条身疼不能屈伸。用附子甘草汤治者。亦此意。不然身疼脉浮。为病在经。又不
言其有汗。必取汗而解。乃云其服药如 者。得非阳虚不胜夫邪药之相逐而然欤。
〔补注〕伤寒至八九日。亦云久矣。既不传经。复不入腑者。因风湿持之也。所显外
症烦疼者。风也。不能转侧者。湿也。不呕不渴者。无里症也。其脉浮虚而涩。正与
相应。然后知风湿之邪在肌肉。而不在筋节。故以桂枝表之。不发热为阳气素
虚。故以附子逐湿。两相绾合。自不能留矣。然在经曰。伤于湿者。必小便不利。大
便反快。今其人与此相反者。知膀胱之气化无伤。而胃腑之津液已耗也。又安
取于桂枝之散布乎。加白术者。所以安胃也。然白术性燥。仲景何以复燥其结
耶。殊不知内已结者。邪入必易。况外无热症。必湿多风少可知矣。设湿气内入。
将有初硬后溏之虑。故用术草以和中气。仍姜附以驱外邪。略转易间。便是因
人而施之大道也。然则人病何常。精神不等。仲景又何能逐一以相告耶。
风湿相搏。骨节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汗出短气。小便不利。恶风不欲
去衣。或身微肿者。甘草附子汤主之。
\x甘草附子汤方\x
甘草(二两炙) 附子(二枚炮去皮) 白术(二两) 桂枝(四两去皮)
上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初服得微汗则解。食。汗
出复烦者。服五合。恐一升多者。服六七合为妙。
〔衍义〕此亦出伤寒论。其注曰。风则伤卫。湿流关节。风湿相搏。而邪乱经。故骨节
疼烦掣痛。不得屈伸。近之则痛剧也。风胜则卫气不固。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
衣为在表。湿胜则水气不行。小便不利。或身微肿。为湿外薄也。此汤散湿温经
固卫。观夫此方与前意同。但此不用姜枣。为汗出更不发之。白术以去湿取汗。益短气也。
〔补注〕此条方是风行于皮毛关节之间。湿流于腠理筋骨之际。阻遏正气。不令
宣通。遂致痛不可近。不得屈伸。此其征也。汗出短气。恶风不欲去衣。邪风袭入
而中卫之正气俱虚也。小便不利。身微肿者。中外为湿所持。而膀胱之化不行
也。安得不以甘术和中。桂附去邪耶。然此症较前条更重。且里已受伤。曷为反
减去附子耶。前条风湿尚在外。在外者利其速去。此条风湿半入里。入里者妙
在缓攻。仲景正恐附子多则性猛且急。骨节之窍未必骤开。风湿之邪岂能托
出。徒使汗大出而邪不尽尔。君甘草者。欲其缓也。和中之力短。恋药之用长也。
此仲景所以前条用附子三枚者。分三服。此条只二枚者。初服五合。恐一升为
多。宜服六七合。全是不欲尽剂之意。学人于仲景书有未解。即于本文中求之。自得矣。
太阳中 。发热恶寒。身重而疼痛。其脉弦细芤迟。小便已。洒洒然毛耸。手足逆冷。
小有劳。身即热。口开前板齿燥。若发其汗。则恶寒甚。加温针。则发热甚。数下之。则淋甚。
〔衍义〕按是症亦出伤寒论。其注曰。病有在表。有在里。有表里俱病者。发热恶寒
身重疼痛者。表中 也。脉弦细芤迟者。中暑脉虚也。小便已。洒洒毛耸。手足逆
冷者。太阳经气不足也。小有劳。身即热者。谓劳其阳气而 即发也。口开前板
齿燥者。里有湿也。口开为喘喝也。以喘喝不止。故前板齿干燥。若发汗以去表
邪。则外虚阳气。故恶寒甚。若以温针助阳。则火热内攻。故发热甚。若下之以除
里热。则内虚而膀胱燥。故淋甚。注虽已解过治之失。于当救之道则未明。予尝
思之。此症属阴阳俱虚。脉弦细者。阳虚也。芤迟者。阴虚也。所以温针复损其阴
汗之复伤其阳。此症惟宜甘药补正。以解其热尔。即灵枢所谓阴阳俱不足。补
阳则阴竭。补阴则阳脱。可将以甘药。不可饮以刚剂。
太阳中热者。 是也。汗出恶寒。身热而渴。白虎加人参汤主之。
\x白虎加人参汤方\x
知母(六两) 石膏(一斤碎) 甘草(一两) 粳米(六合) 人参(三两)
上五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汤成。去滓。温服一升。日三服。
〔衍义〕此症亦出伤寒论。其注云。汗出恶寒身热而不渴者。中风也。汗出恶寒而
渴者。中 也。然而未有明其至理者。盖此但言中风初得表症。与自汗出身热
恶寒相似。独以渴不渴为辨尔。吁岂谓中风终无渴者耶。若伤寒中风。则皆有
背微寒。与时时恶风而渴者矣。亦以白虎人参汤治之乎。夫此症汗出恶寒。身
热而渴。岂不与彼证所同者哉。盖此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