结。故曰宜以温药下之。程氏曰。大黄苦寒。走而不守。得附子、细辛之大热。则寒性
散而走泄之性存是也。
\x大黄附子汤方\x
大黄(三两) 附子(三枚) 细辛(二两)
上三味。以水五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若强人煮取二升半。分温三服。服后如人行四五里。
进一服。
寒气厥逆。赤丸主之。
寒气厥逆。下焦阴寒之气。厥而上逆也。茯苓、半夏降其逆。乌头、细辛散其寒。真朱体重色正。
内之以破
阴去逆也。
\x赤丸方\x
乌头(二两炮) 茯苓(四两) 细辛(一两) 半夏(四两)
上四味末之。内真朱为色。炼蜜为丸。如麻子大。先食饮。酒下三丸。日再。夜一服。不知。稍
增之。以知为度。腹满脉弦而紧。弦则卫气不行。即恶寒。紧则不欲食。邪正相搏。即为寒疝。寒疝
绕脐痛。若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者。大乌头煎主之。
弦紧脉皆阴也。而弦之阴从内生。紧之阴从外得。弦则卫气不行而恶寒者。阴出而痹其外之阳也。
紧则不欲食者。阴入而痹其胃之阳也。卫阳与胃阳并衰。而外寒与内寒交盛。由是阴反无畏而上冲。
阳反不治而下伏。所谓邪正相搏。即为寒疝者也。绕脐痛。发则白津出。手足厥冷。其脉沉紧。皆寒
疝之的证。白津、汗之淡而不咸者。为虚汗也。一作自汗。亦通。大乌头煎大辛大热。为复阳散阴之
峻剂。故云不可一日更服。
\x大乌头煎\x
乌头(大者五枚熬去皮不必咀)
上以水三升。煮取一升。去滓。内蜜二升。煎令水气尽。取二升。强人服七合。弱人五合。不瘥。
明日更服。不可一日更服。
寒疝腹中痛。及胁痛里急者。当归生姜羊肉汤主之。
此治寒多而血虚者之法。血虚则脉不荣。寒多则脉绌急。故腹胁痛而里急也。当归、生姜温血散
寒。羊肉补虚益血也。
\x当归生姜羊肉汤方\x
当归(三两) 生姜(五两) 羊肉(一斤)
上三味。以水八升。煮取三升。温服七合。日三服。若寒多。加生姜成一斤。痛多而呕者。加橘
皮二两。白术一两。加生姜者亦加水五升。煮取三升二合。服之。
寒疝腹中痛。逆冷。手足不仁。若身疼痛。灸刺诸药不能治。抵当乌头桂枝汤主之。
腹中痛。逆冷。阳绝于里也。手足不仁。或身疼痛。阳痹于外也。此为寒邪兼伤表里。故当表里
并治。乌头温里。桂枝解外也。徐氏曰。灸刺诸药不能治者。是或攻其内。或攻其外。邪气牵制不服
也。如醉状则营卫得温而气胜。故曰知。得吐则阴邪不为阳所容而上出。故为中病。
\x乌头桂枝汤方\x
乌头
上一味。以水二升。煎减半。去滓。以桂枝汤五合解之。令得一升后。初服二合。不知。即服三
合。又不知。复加至五合。其知者如醉状。得吐者为中病。
其脉数而紧乃弦。状如弓弦。按之不移。脉数弦者。当下其寒。脉紧大而迟者。必心下坚。脉大
而紧者。阳中有阴。可下之。
脉数为阳。紧弦为阴。阴阳参见。是寒热交至也。然就寒疝言。则数反从弦。故其数为阴凝于阳
之数。非阳气生热之数矣。如就风疟言。则弦反从数。故其弦为风从热发之弦。而非阴气生寒之弦者。
与此适相发明也。故曰脉数弦者。当下其寒。紧而迟。大而紧亦然。大虽阳脉。不得为热。正以形其
阴之实也。故曰阳中有阴。可下之。
\x附方\x
\x外台乌头汤\x 治塞疝。腹中绞痛。贼风入攻五脏。拘急不得转侧。发作有时。令人阴缩。手
足厥逆。(即大乌头煎)
\x外台柴胡桂枝汤\x 治心腹卒中痛者。
柴胡(四两) 黄芩 人参 芍药 桂枝 生姜(各一两半) 甘草(一两) 半夏(一合半)
大枣(六枚)
上九味。以水六升。煮取三升。温服一升。日三服。
\x外台走马汤\x 治中恶心痛。腹胀。大便不通。
巴豆(二枚去皮心熬) 杏仁(二枚)
上二味。以绵缠。捶令碎。热汤二合。捻取白汁饮之。当下。老小量之。通治飞尸鬼击病。
问曰。人病有宿食。何以别之。师曰。寸口脉浮而大。按之反涩。尺中亦微而涩。故知有宿食。
大承气汤主之。脉数而滑者实也。此有宿食。下之愈。宜大承气汤。下利不欲食者。此有宿食。当下
之。宜大承气汤。
寸口脉浮大者。谷气多也。谷多不能益脾而反伤脾。按之脉反涩者。脾伤而滞。血气为之不利也。
尺中亦微而涩者。中气阻滞。而水谷之精气不能逮下也。是因宿食为病。则宜大承气下其宿食。脉数
而滑与浮大同。盖皆有余之象。为谷气之实也。实则可下。故亦宜大承气。谷多则伤脾。而水谷不分。
谷停则伤胃。而恶闻食臭。故下利不